创业不是“赶时髦”,一旦选择创业,就要勇敢面对困难
创业博士入选华农“年度人物”
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韩晓玲 实习生 童天玄
1月下旬,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校园媒体关注年度人物评选揭晓,2支团队和5位个人入选,有教师,有校医,也有学生。
其中,利用微生物进行污水处理的博士后吴定心,以科研成果创业、几经摸索而成功的经历,引起师生们关注。
吴定心有两个身份:华农的博士后,一家环保科技公司的总经理。他笑言,自己在专业上是博士,在创业上是“稚童”。
科研蓄力成为“发动机”
2006年,吴定心从华农本科毕业后留校读硕士,跟着导师梁运祥教授做污水处理的研究课题。
经常深入生产一线,也当过养猪场的污水处理技术员,对市场需求和行业动向比较了解,吴定心不由萌发了科技创业的念头。但权衡再三,他认为自己的科研实力还不够。
从2010年起,吴定心继续师从梁运祥教授,攻读微生物学专业博士,主攻方向仍然是污水治理。别人读生物学博士一般用三四年,他却用了6年才毕业——一场大病让他休养了一年多。
“休养中,我静下心思考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仍然想创业。”吴定心说,他的性格不满足于只做案头研究,还想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015年4月,国务院颁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吴定心再也坐不住了:想在自己熟悉的污水处理领域创业,这正是大好时机。当年暑假,他便与师弟师妹一起筹集24万元,办起了公司。起初,梁运祥教授并不赞同,可最终理解了他的选择,还为学生的公司当起技术顾问。
打开市场也是一门学问
凭借硕博期间积累的科研成果,吴定心和小伙伴们研发了一系列污水处理菌剂,可以应用于制药废水、石化废水、黑臭河流、养殖废水等污水处理领域。
可他们很快发现,怎样顺利打开市场也是一门学问。无论科研成果有多好,若卖不出去、打不开市场,创业就会宣告失败。
缺资金、缺人才、缺经验,几乎是所有大学生创业之初都会遇到的瓶颈。这支学生团队在现实面前,也焦虑起来。
幸运的是,华农给予吴定心团队5万元资助,并减免办公场地租金,帮助他们渡过最初难关。随后,他们又迎来更大的转折契机。
2016年9月,吴定心带着微生物净水项目,登上了央视《创业英雄汇》节目,当场有多位投资人愿意出资,他成功实现融资;当年10月,他又获得武汉东湖高新区“3551光谷人才计划”资助,包括100万元无偿资助和100万元股权投资。
吴定心的小公司逐渐有了知名度,不少单位找上门来联系合作。去年上半年,新疆一家化工企业抛来橄榄枝,吴定心马上赶去,并承诺“按效果付费”。验收时的指标远优于合同标准,企业很满意,又提供了一笔业务。两笔业务为这群年轻人带来了近70万元收入。
创业不是“赶时髦”
吴定心博士毕业后,又成为华农的博士后。他继续一边做研究,一边创业。
吴定心时常回忆起和师弟师妹签订协议的情景。当时他们约定:如果公司两年仍不能达到预期的盈利目标,就散伙。
如今,公司已有15人,实现盈亏平衡,还引入了风投。受到鼓舞的吴定心立下小目标——打造污水处理菌剂品牌;大目标则是“用微小改变世界”,为青山绿水作出一点贡献。
吴定心并不赞成大学生贸然创业。“创业不是‘赶时髦’。很多学生创业没阅历没经验,‘九死一生’。”他告诉学子们,若未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就创业,很可能让自己“伤痕累累”。
华农团委副书记刘三宝剖析了吴定心的创业案例,为创业学生提出建议。他说:“在校大学生创业会面临各种困难。作出创业选择之前,要问自己为什么创业?创业的最大优势是什么?可能遇到的最坏情况是什么?自己能否承受?一旦坚定了创业选择,就要持有‘夹缝中求生存’的心态,勇敢面对困难,把创业当成一种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