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景三:我们都叫“食科一家人”
一个只有34年历史的学院,却以“一家人”的名义走过15载,何其温馨!华食会就是在这样“食科一家人”的概念感召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每个人都愿努力为“一家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事实上,华食会从动议到成立,只有短短23天。3月1日,食品科技学院召开120周年校庆活动策划会,郑重提出成立华食会。这个行业特色明显的行业校友会立即得到了学院的认同,同时赵吉斌、史贤明、方曙光、左剑兵等也马上响应。
于是,一个涵盖联络组、会务组、文艺组、接待组的22人团队开始组建,一个全新的华食会即将诞生。
然而,过程远比想象的复杂——从3月1日起到会议正式召开之前,每两天,上海校友会食科分会史贤明,上海沃迪赵吉斌、朱雪风、江苏微康方曙光、食科院李斌、向异之等,通过网络,晚上9点起开始召开视频会议,落实会议安排和工作进展。与此同时,食科院的宣传片、画册也在紧锣密鼓地制作中。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文艺组每每排练到凌晨;会议现场,接待、安排食宿、排练节目,这些繁琐的工作让胡小娱、张静妍、邵晋辉等凌晨3点才能入睡,早上6点又起床拼命干活。
树叶标本赠校友,这些树叶全部来自母校狮子山
会议志愿者徐童和谢沅伶
同样是为了这个盛会,食科的部分同学从FIC学术会议现场涌向华食会现场,争当志愿者,为校友做好服务。
办好华食会,同样牵扯了院长李斌教授的巨大精力,这几天,开启连轴转模式的他,寄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为校友取得更多资源共享、情感交流的机会。他每天电话联系、邀请特别的、有代表性的校友,主持校友会换届、安排衣食住行,忙得脚不点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华食会邀请的校友基金会理事长李忠云、副校长周承早也不辞千里、忙中偷空赶来,为华食会提出指导性建设意见建议。
“一家人”的情愫继续延伸。
远在坦桑尼亚的胡小松和异国他乡的杨军,极希望亲临华食会现场观摩,但因为工作无法实现,他们用微信和视频给“一家人”发来祝福,祝福华食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一家人”成员、在校食科校友关桓达说,站在这里,就是“喊你回家”,赓续“食科一家人”的血脉情亲。
与此同时,北方、南方、东南等四面八方的校友都为华食会“一家人”送来祝福,表达对食科一家人的无限情感。
未来食品科技更重要,诚如食科院党委书记杨仁海所说,食科是朝阳产业、第一大产业,她必定能厚积薄发、续写辉煌;也诚如食科学院院长李斌教授所言,食科就是要看人所未看、做人之未做,实现“弯道超车”。
而这些目标,就如同会场旁边含苞待放的上海市花白玉兰,和风雨露里,她将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别样精彩。
记者手记
到上海参加华食会成立仪式,我心期待,在沪短短26.5小时,却情感充盈、收获满满。
所谓收获,至少有四:看到了“食科一家人”的团聚,看到了校友的母校情结,看到了行业校友会的创新活力,看到了主办方的忙碌身影。
而这些汇聚起来就是一句话:如果母校是家,校友便是游子,家的信仰让大家牢固凝聚。
很欣喜地看到,华食会搭建新的校友沟通平台、感情交流平台、事业分享平台正通过校友迅速传播,在充满创新与活力的上海向全国辐射。
而且这种情绪是可以传递的,更年轻的校友说,此举唤醒了自己对母校的再认知和情感催化——这就是潜移默化的力量。
从这个角度讲,华食会是成功的,也为校友会的发展探索了新模式、成了新样本。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接下来华食会还有很多工作去做,如何凝聚校友之力,如何解决校友之难,如何沟通校友之情,需要务实推进,任重道远。
须知,校友的真谛是情感维系和走心交流,校友联络的根本目的是互惠互利、携手进步。
由此想到120周年校庆,我们提出“序长不序爵”“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品质至上、人尽开颜”,恰是此意。
因为,校庆本就是一场宏大的净化仪式和育人盛典。
“韶华似水,双甲子华诞将至;岁月如歌,食科心始终未改。”
深夜,带着这样的感怀和憧憬离开上海,机舱外,火红的城市道路勾勒出一幅生机蓬勃的夜景图画,记者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开始。
(本文作者系校新闻中心记者川竹)
延伸阅读:食科专业校友会联合会在沪成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