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华农人物 > 正文

【先贤雅事】熊远著:大器晚成“猪院士”

核心提示:在120周年校庆前夕,学校组织青年师生尊取张之洞、章文才、刘后利、陈华癸、杨新美、易伯鲁、沈达尊和熊远著先生,各追忆先贤二三事,以成小文,逐日刊载。写人述事不求面面俱到,但愿微言见大义,细事立风范。限于历史久远,如有错漏,敬请指正。

熊远著(1930年—2017年),我国著名的动物遗传育种学家。他长期致力于动物遗传育种特别是猪遗传育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我国畜牧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严谨、执着的治学精神,使他在69岁时成为我国养猪学界的第一位院士。

“猪育种是一种坚守”

与当前不到30岁就已是大学教授的年轻人相比,甚至与同时代的学者相比,熊远著都算是大器晚成。

因疾病几度休学,29岁的熊远著从原华中农学院毕业,53岁评为副教授,56岁完成平生第一个重大科研项目并成为教授。

毕业后熊远著留校任教。他一边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一边忙碌着种猪资源的调查。在近20年里,他走遍了全省66个县市的村村寨寨,并到临近省份及海南、东北、西北各地调查,足迹踏遍各种村落的猪舍。

白天,熊远著蹲在农家的圈舍里测量猪的长、高及胸围,在田间地头向农家询问猪的来源及饲养经验等,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整理调查资料。最终,他与其他学者一道完成了中国迄今为止最完整也是惟一的一部《中国猪品种志》。

这段磨砺让熊远著终生难忘,更为他后来开展猪种选育与改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熊远著说,这等于又上了一次大学。在他看来,猪育种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坚守。

“学然后知不足”

熊远著酷爱学习。除了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以外,他还自学了达马克的《进化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孟德尔的《遗传学》以及J.汉蒙的《农畜繁育生长和遗传》、J.F.拉斯里的《家畜改良遗传学》、W.B.马瑟尔的《数量遗传学原理》。

同时,他精通诗词古文,总能在上课和演讲时引经据典,令人叹服。中医经典《金匮要略》、治世济民《资治通鉴》、四大名著、俄国诗人普希金、德国诗人海涅的作品都是他爱不释手的读物。

在他看来,阅读能够帮助自身了解世界、思考世界,广泛的阅读就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过程,不仅能够开拓视野,也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活跃一个人的思想,这对形成出色的研究思想是大有裨益的。

熊远著时常以“学然后知不足”来警示自己,并常用“敏而好学”“行成于思”与学生共勉。对自己的学生,他同样要求广泛阅读、勤于思考,以打好理论基础,形成自己的独特研究思想,这样才能更好的制定出色的研究方案。

“搞瘦肉猪有什么难的,我们也能搞!”

上世纪70年代,香港人的口味发生了变化,更喜欢吃瘦肉。可是内地当时连肉的供应都严重不足,哪里还有人敢奢望瘦肉。而此时香港几乎是内地换取外汇的唯一市场,生猪则是内地换取外汇的主要商品。

一个夏夜,熊远著和同事坐在竹床上一边乘凉,一边聊天,“搞瘦肉猪有什么难的,我们也能搞!”于是,熊远著和同事提出大胆设想――选育瘦肉猪。

主持承担“湖北白猪选育”课题后,他吃住基本在猪场,当起了名副其实的“猪倌”。初期的科研资金只有1400元,研究场所就是一栋茅草猪舍。当时学校附近人烟稀少,杂草丛生,反而为打草给猪吃提供了方便。每天,天蒙蒙亮,他就出去打草,再赶回来给猪做早餐。一天工作下来,他时常顾不上洗澡,倒在猪场的床上就睡着了。

长期从事育种工作,让熊远著对猪有了深厚的感情。他笑言,只要走进猪棚,自己的心情就特别好。他还将饲养小猪的猪舍戏称为“幼儿园”。同事打趣说:“猪可是他心头的宝贝疙瘩。”

苦心人,天不负。他带领团队艰辛努力10余年,终于成功培育出我国资助选育的第一个高瘦肉率的猪母本新品种——湖北白猪及其品系。同时,熊远著又与团队一起,利用湖北白猪为母本,进行杂交试验后,优选出高瘦肉率的瘦肉型商品猪——杜湖猪,并获得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杜湖猪”运抵香港后一度引起轰动,湖北也因有杜湖猪和东风车而在香港名噪一时。受此带动,他引进世界名优猪种,在全国规划建立8个瘦肉型猪核心育种场和70余个生产基地,使我国出口商品猪良级率由15.52%上升到90%以上,累计创汇3.6亿美元。

(本文由学通社记者乔瑞婷整理,资料来源为《华中农业大学报》、《长江日报》、长江网等媒体公开报道。)

责任编辑:兰涵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