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南湖畔观察一棵小叶朴,一看就是8年,它告诉我关于树形、空间、生命的风景园林哲理。” 2017级博士研究生张志远这样描述她的8年求学之路。
张志远的这种细腻和体悟,根植于风景园林专业60余载“情•境育人”的教学实践和探索。
当“风景园林创造持续美好生活”的教育理念遇上“山青、天蓝、水绿”的宏大愿景,教学在前行中摸索出新路径。“今有璞玉於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以立德树人、以文育人为旨趣,风景园林专业在时光画轴里用匠心雕琢育人这块玉。
风景园林专业教师集体备课
玉雕量衡:构建“三境四类”课程体系
欲为玉器,必先察石之形制,度量玉雕尺寸,草创物件设计。
育人也当如此。根植文化自信,冶情启真,经过若干年探索实践,风景园林专业在课程体系上形成了“三境四类”的基本模式。
“三境”即生境、画境和意境。王国维语:“一切景语皆情语”。风景园林教育提倡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爱自然、爱生活、爱社会的美好情感,实现美的感情向美的抱负、美的理想、美的创造进阶,而当代风景园林学子应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以境启心,因境成景”的设计思维。
对此,2017级硕士研究生张继力深有感触。他说,原初对画境和意境理解较少,自从上了《风景园林导论》课后,自己体验园林总会带着情感和思想,有时候连梦境里都会浮现出江南园林,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奇妙境界栩栩如生。无独有偶,张志远也感叹道:“学习风景园林之后,走在校园任何一个角落、从大街小巷每一个角度,我都会不自觉地用‘三境’来审视事物。”
模型推绎
在“三境”基础上,风景园林提出了“基础感情类、情理融通类、丰富情怀类、以情入境”等四个育人路向。诚如系主任吴雪飞所言,风景园林育人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三境四类”等宏观设计,达到“情境育人”的目的,让专业学生“爱专业、爱自然、爱人类,关心他人、倾听他人、服务他人”。
基于此,风景园林课程强化基础感情认知体悟,增设《风景园林导论》《生•画境识》;注重情理融通,将理论和实践比重由5:5调整为3:7,新增《植境设计》等3门课程,完善《风景园林艺术原理》等3门课程内容;丰富情感类强化社会、历史、文化和艺术内容,将48学时《园林史》调整为2门课程96学时;以情入境类增加风景园林业务见习8周,专题调研1周。
初雕成型:塑造“五阶十径”实践模式
欲成玉件,必经雕琢。风景园林专业构设情境,激发探究性学习,务实改革实践教学之法,基于从认知基础到实践创新,形成了“五阶十径”育人要义。
所谓“五阶”,即是从情境模拟到真实情境的路径,涵盖构建认知、课程设计、专题调研、业务实践和毕业设计。专业依托实验室平台和校外基地,做到实题实地实训,户外空间真实情境的全尺度、全过程覆盖。
从书本到实践,如同蜕变,对此,2014级本科生赵爽“有话说”。她清晰记得有一次老师对于 “强化真实情境”问题的讲解,那次在承德避暑山庄实习,他们为了找寻一个“日月同辉”的实景 “假山凿洞”数小时。她说,觅得真实景象后,方才觉得美轮美奂。
中外联坊
在“五阶”内涵之上,风景园林还形成了测绘体悟、经典析要、学术辩论、社会调查、海外见习等操作“十径”。前不久,风景园林20余位师生远赴埃及,参加中、美、埃三方学术交流,了解不同背景和区域文化下的风景园林设计。“我们不理解,为何热带沙漠气候的埃及街头没有阔叶林”,正当张志远困惑时,艾因沙姆森大学的同学给了她答案:“埃及就一条大河——尼罗河,城市水资源太有限了,绿化养护很困难,跟武汉不能比。”张志远和同学们听后豁然开朗,想必一地一隅,皆有独特合理,由此更加印证了 “五阶十径”的丰富内涵。学科带头人高翅教授说,找寻中美埃三国的文化差异在风景园林中的体现本来就具有深意:两大文明古国,两大经济体,必定会碰撞出思想火花。
当然,“五阶十径”并不是相互割裂和独立,实际上,“十径”相互交错穿插,互作于五阶,共同丰富实践教学的内涵和外延,激发了创新热情,提高了认知、体悟、规划和创新的能力。据统计,风景园林85%学生作品聚焦宜居乡村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环境生态修复等内容。
北京大学高度评价我校学生“关爱生态与社会,平衡理想与现实,这些品格的良好基础,与华农景园专业坚持创新求变的全人教育培养是分不开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