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也是伟大的创造者。
120年前的今天——公元1898年5月4日,清廷紫禁城内庄严整饬,一道《设立农务工艺学堂暨劝工劝商公所折》摆在了光绪皇帝案前,他仔细阅读后,挥红硃批:该衙门知道,钦此。
天不言而四时行,重逢戊戌年,已过双甲子。恐怕光绪帝也不曾想到,他御批折子中的农务学堂,已经从一粒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
120年,既有破晓之曦的冉然,又有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萌芽;120年,既有“中体西用”的生动实践,又有“癸卯学制”的教学策源;120年,既有山河破碎的历史滥觞,亦有迭变涅槃的波澜壮阔;120年,既有弦歌中断的痛楚,又有迈步新时代的豪迈。
时间勾勒出一道道年轮,刻下一个个前行的印记,共同述说着120年的史脉之美。
《设立农务工艺学堂暨劝工劝商公所折》
溯源:中国近代“中体西用”的生动实践
清末,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仁人志士无不都在探求救亡图存的方略,中国近代史上重要人物张之洞更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十四日,即公元1898年5月4日,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的一道奏折《设立农务工艺学堂暨劝工劝商公所折》被送到了清政府的最高决策地——紫禁城乾清宫。
奏折开门见山:“旨筹办教养事宜,于湖北省城设立农务工艺学堂,汉口设立劝工劝商公所,以开风气,而阜民生……窃惟富国之道,不外农工商三事,而务农尤为中国之根本……”
是日,光绪皇帝批阅奏折。一所中国近代最早的农业学堂的大幕由此徐徐铺展开来。
同年10月2日,武昌保安门内公所农务学堂正式开学,首批学生20余位,1899年又增至70余名。
纵然办学规模不大,但学堂“外教”不少:美国白雷尔(Brill),日本美代清彦、吉田永二郎、峰村喜藏、中西留应。值得注意的是,美代清彦带领学生考察湖北,著有《游历鄂省西北部记》,对农务学堂早期教育颇有建树。
之后,中国近代国学大师罗振玉、王国维先后来到学校教学,老校友回忆,大师的渊博学识和高尚情怀“如同不腐之流水,洗涤学生心田”。罗振玉经营下的农务学堂,风行雷厉:有偶犯过错者免究,再犯记过,三犯开除。一时师生皆严谨,校风为之而提振。
1902年,清政府颁布中国近代第一个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张之洞秉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理念,对学校进行了改制,并定址宝积庵,拨给试验田2000亩,设立农学4年制24门课程、林科3年制26门课程、预科16门课程。由此,农务学堂开起了中国高等农业教育之先河。
1905年9月的一天,沙湖畔宝积庵人头攒动、官轿无数,人们来到这里参加湖北高等农业学堂的开学典礼。也正是在这里,张之洞提出“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并赠送楹联“凡民俊秀皆入学,天下大利必归农”。
这天中午,张之洞和达官显要一起在学堂吃饭,时任校长樊祖徽把实验室的白菜去皮留心,烹饪给张之洞等人吃,张之洞大为赞叹:“到底学堂的白菜受了教育的,好吃些!”一时传为佳话。
铸魂:吹响“生存保卫战”的时代集结号
上个世纪20至30年代,中国战乱频繁、山河破碎。农务学堂的发展裹挟在历史的残片之中,她用她的经历反复印证了那个时代高校的曲折发展史:“生存就是胜利”。
从湖北省立甲种农业学校到第一高级农业学校到乡村师范学院再到教育学院,学校在混乱中时兴时废,其中作为华中农大的一脉,国立武汉大学农学院也仅仅持续两年时间,学校多舛的命运可见一斑。
1938年,日军入侵武汉,6月,武汉会战爆发,学校被迫迁往恩施办学。由此,学校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大西迁。
西迁途中,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书籍和仪器,8000余册图书,大小设备数百架,打包持续月余,师生们从武昌沿江逆水而上。行至宜昌,武汉失守,日军出动大批飞机日夜轰炸重要岸口,一颗炸弹重重地砸向师生的船只,师生们拼命保护书籍仪器,但也仅仅护住1348册图书、41件仪器和仅有的6570元办学经费。
然而,史脉的赓续,往往充满坎坷而又螺旋上升。上山后,学校从五峰山迁往金子坝。在这里,师生们进行了艰苦卓绝地办学,纵然史料难觅,但从一些只言片语中,能够略读一二:
伴着师生们入睡的是土墙瓦面的房子,远处还有豺狼嚎叫;同学们用桐油点灯,教室烟雾缭绕,洗脸时毛巾往鼻上一沾,立即有两个大黑窟窿印;早餐玉米羹,午餐少量大米加玉米,带着霉味,和着老菜叶子和菜帮子;而天上,时不时有日寇空袭,教学活动经常被空袭警报打乱。
然而,战争消解不了师生们的求学热情。早上6点,金凤山林间已是书声琅琅;晚上9点半,教室仍然座无虚席,训导员多次催促甚至发脾气,同学们才依依离去。时任院长管泽良说:“先逃命,再上课”,轰炸机刚过,他们又齐聚教室重拾书本继续上课。昆虫学家李凤荪在这里借着桐油灯光写出了该领域中国第一部学术专著《中国乡村寄生虫学》。据《湖北省立农学院院庆两周年特刊》所载:“自武汉转进,省治西迁……于千头万绪之中,奠百年树人之际,爰有本院之设……而今数百青年,耕读不辍,朝夕孜孜,蔚为良才。”
湖北省立农学院
抗战胜利后后,学校回迁武汉。由喻宜萱作曲、朱再庵作词的湖北省立农学院院歌诞生,曲子铿锵壮美、明快跳跃,歌词典雅整饬、意蕴深厚。院歌作为学校的精神和追求,一直引领着学校的内涵发展和价值追求。
“西迁精神”是许多著名高校的一个精神缩影。在炮火连连的岁月,形成了不可没灭的印记。华中农大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一样,在战争的洗礼中奠定了自己的精神信仰与可贵品质。
所以,西迁是生存,更是铸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