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双甲子校庆】共忆120年史脉之美(2)

核心提示:120年,从紫禁城的一道圣旨到世界一流学科,从国家队到国家队,从中国方阵到世界方阵,这是一个轮回,又刚好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

坚守:矢志办学中最是情怀能动人

历史的车轮向前掘进,上个世纪50年代前后,历经磨难的学校迎来新一轮朝晖。1952年,院系大调整开始,来自六省八校的师生从大江南北汇聚到宝积庵,筹建新的华中农学院。这里,有湖北省农学院的传袭,也有中山大学、南昌大学的加盟,更有武汉大学农学院18教授的学稼故事。

“我们华中农学院到底才是出世不满两个月的孩子”,在当年华中农学院校报创刊时,老红军、时任湖北省农学院院长童世光这样描述年轻的华中农学院。但他也表示,即使两个月的孩子会很“幼稚”,也不要抹杀他们为新中国教育事业“边走边学”“快走快学”的热情。

一时间,“团结一致、艰苦奋斗”成为华中农学院院校调整的指导思想和建院方针。“我们的科学是在广大原野里,而不是在堂皇的房子里”,在新中国最初的岁月,来自五湖四海的华农人开展了火热的建校运动。

怀着这份热情,杨开道、章文才、陈华癸、陈俊愉、刘后利等一批教授身先士卒,广发动员建设这个“新农业科学的园地”,即使搬家,也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不幸的是,学校建设的壮美画卷被一场肆虐的洪水打破。

史载,1954年,武汉遭遇百年难遇大洪水,洪峰29.73米,高出历史最高值1.66米,武汉超警戒水位100天。

地处海拔较低的华中农学院首当其冲。6月9日,来自校报一文“校闻两则”便可见端倪:“宝积庵118亩秧苗,抢救不及,全部淹没,而水患更进一步蔓延旱田附近……小麦、棉苗、森林苗圃……岌岌可危。”

全院师生迅速行动起来,修建堤坝,用以防洪,仅实验区,师生就合力修筑了一条“长500公尺、宽4尺,超出水面2.5公尺的长堤一座”。然而,筑堤并不是治本之策。经过反复酝酿和讨论,1955年,远见卓识的华农人决定选址建设一个新的学校,为事业发展寻找新空间。

这个地方就是狮子山——在50年代初期,这座山还没有命名,辖属武昌县,乱石如粼、杂草丛生,偌大山上除了孤坟、荒芜,没有几分生气。

0129
上个世纪50年代,坚持田间实验的师生

但这的确是理想的办学之地:占地面积5平方公里,一面靠水、三面环水,地势较高、僻静安宁。

为了建校,华农人开始了一段新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岁月。在那几年,勤俭和劳动成了学校的高频词汇,大量师生放弃周末的休息时间,从宝积庵步行23公里来到狮子山参加建校劳动。他们住在四壁透风的“干打垒”里,脚蹬草鞋、手挥锄头,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没食堂,就在农民家架锅做饭;没开水就从湖中舀水喝”。

1957年,新校落成,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为学校题下了“华中农学院”几个大字,镌刻于主楼门檐之上。这年9月,学校完成了从沙湖到狮子山的“大搬家”,历时一甲子的颠沛流离得以基本终结。

此后,学校在曲折中前行。

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华农的办学时断时续,并被多次命令搬迁到其他地方办学,但华农人始终守住了狮子山这片热土,不离不弃,让文脉不断、史脉延传。

勃兴:向着未来开始新的出发

峥嵘岁月铸造了华农人坚毅刚强的品格。越是艰难困苦岁月,越能奋发向上。

1972年,傅廷栋发现了19株“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型”油菜;1962年到1965年,熊远著走遍湖北,历时三年,调查湖北猪种;70年代,章文才下放宜昌分院劳动,他一边打扫厕所一边做研究;而在“文革”中后期,张启发和陈焕春在校学习得了大量知识,为厚积薄发埋下重要伏笔。

进入70年代末期,学校迎来一个崭新时代,科学春天的号角一旦吹响,知识分子便大胆向前。在摸索实践中,学校逐渐形成“六个一”顶天立地成果:一枝花,傅廷栋院士研究的优质高产杂交油菜;一株稻,张启发院士领衔的绿色超级稻;一头猪,熊远著院士研究的优质种猪;一支苗,陈焕春院士团队研究的动物疾病疫苗;一棵树,邓秀新院士主创的优质柑橘;一颗豆,谢从华教授领衔的试管土豆种薯研究。

如今的“六个一”,不再拘泥于此,更多更好地研究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生动诠释了“把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情怀与实力。

而在教书育人、社会服务、对外交流上,华农取得的成就也有目共睹。从1979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到1985年正式更名华中农业大学,到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再到整体进入“211工程”建设大学,华中农大之史辉煌如斯。

《放飞》摄影:梁喻
向着未来新出发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前后,学校先后凝练了“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重新设置校徽,颁布了校歌,确定了“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重申了“团结、勤俭、求是、奋进”的校风,这是对100多年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精神最好的写照和注解。对于华中农大而言,2018年又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年份,学校获批5个“双一流”学科,7个学科获评A类,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还成为首届全国文明校园……而这一切都在双甲子校庆之前。

120年,从紫禁城的一道圣旨到世界一流学科,从国家队到国家队,从中国方阵到世界方阵。这是一个轮回,又刚好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

120年,弹指一挥间,双甲子学府,定会迸发出老树新芽的激情,迎接一个又一个春天的到来!

(本文作者系党委宣传部记者川竹审核人彭光芒 程华东

参考资料:

《华中农业大学校史1898-1998》《华中农业大学校史1998-2008》《漫游中国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章文才先生诞辰百年纪念文集》《陈华癸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我爸我妈和我的故事》《华中农学院报》《华中农大报》《华中农业大学报》《解放前的湖北农学院——纪念校庆110周年》《论“耕读”与“新农”》《世纪之光——纪念童世光文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蒋朝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