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网讯(通讯员胡节)近日,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水土保持与环境生态团队“在土壤侵蚀地带性分异规律研究中取得进展,在国际期刊《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上发表题为《RUSLE erodibility of heavy-textured soils as affected by soil type, erosional degradation, and rainfall intensity: A field simulation》的相关研究成果论文。论文第一作者为我校博士生吴新亮,蔡崇法教授和王军光副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土壤侵蚀加剧了土地退化,是世界范围内环境及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但是,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对于不同类型土壤在不同侵蚀退化程度下,尤其是田间尺度下的土壤可蚀性,还缺乏系统的认识。我校研究团队通过对黄土沉积物、第四纪红粘土及玄武岩3种母质发育下的重质土田间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我国温带至热带气候带下5种类型土壤可蚀性的时空变化,用修正后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中的K因子表示土壤可蚀性。结果表明,降雨侵蚀过程中土壤的动态可蚀性主要受降雨强度与土壤结构稳定性的相互作用控制。除了侵蚀特别严重的淋溶土外,降雨强度对土壤可蚀性均有正向影响。高的团聚体稳定性及强的入渗性能均能提高土壤的抗降雨侵蚀能力。在单个土体尺度上,土壤可蚀性受土壤退化程度影响,松散团聚体结构的土壤比紧密块状结构的土壤更容易受到水蚀的影响,尤其是在是在高降雨强度下;在区域尺度上,粘土矿物在土壤侵蚀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伊利石、干团聚体稳定性和非晶态铝氧化物可以很好地预测土壤可蚀性,本研究建立了不同类型土壤可蚀性与粘土矿物含量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当地关系模型。
据悉,水土保持与环境生态团队长期以“推动水土保持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立足华中地区,以南方红壤丘陵区为重点研究区域,针对我国亚热带地区土壤侵蚀危害和水资源分配不均等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开展了土壤水蚀机理及其过程模拟、水土保持措施对坡面水沙输移的影响机制、区域景观格局的生态功能与水土保持技术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一系列成果。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ldr.2864
审核人:王军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