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媒体华农 > 正文

【湖北日报】以“双水双绿”重塑“鱼米之乡”

核心提示:为促进稻田种养产业迈上新台阶,实现可持续发展,扩大并充分释放潜在效益,我们提出“双水双绿”理念,作为产业发展升级的模式和目标。“双水双绿”就是要充分利用平原湖区稻田和水资源的优势实行稻田种养,使“绿色水稻”和“绿色水产”协同发展,做大做强水稻、水产“双水”产业,做优做特绿色稻米、绿色小龙虾等“双绿”产品,让生产过程来洁净水源,优化环境,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富庶、乡村美丽的目标。

以“双水双绿”重塑“鱼米之乡”

湖北日报讯 □ 张启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农业农村的未来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近年来,我省兴起了模式多样的稻田种养,为绿色农业及其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以“双水双绿”模式,即充分利用平原湖区稻田和水资源优势,在稻田种养中协同发展“绿色水稻”和“绿色水产”,做大做强水稻、水产“双水”产业,实现我省农业繁荣、农民富庶、农村美丽的目标,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坚持不懈积极探索绿色农业发展之路

长期以来,为保障粮食供给,我国水稻等农作物一直将增加产量放在首位,以矮秆、抗倒、耐肥品种的培育和应用为基础,以增加化肥、农药和水资源的用量为手段,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目的,形成了“高投入、高产出、高污染、低效益”的农业生产模式。到本世纪初,我国在占世界8%的耕地上,施用了35%以上的农药化肥,在为保障粮食的供给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导致了农田、池塘、水库、湖泊、河流的大范围污染,资源环境的负担沉重;由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农作物种植效益逐年降低,可持续生产面临重大挑战。

同样,长期以来水产养殖对资源环境等要素也存在严重依赖。其后果是恶性循环,一方面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外部水资源紧缺和污染制约了水产养殖;另一方面水产养殖排污又影响了外部环境。化肥、农药、兽药、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品的无序使用,严重影响了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为突破困局,我们于2005年提出了“绿色超级稻”的理念,提出了以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新成果为基础,培育“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的“绿色超级稻”品种,促进农业的绿色发展。2010年以来,“绿色超级稻”项目在国家的重点支持下,取得了较大进展,培育出了一批具备绿色性状的品种,并推广应用。同时我们积极建言,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体系,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2017年,农业部还修改了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首次提出“绿色优质品种”,是保障农业的绿色发展的重大举措。目前,发展农业绿色的氛围和共识正在形成。

形式多样的稻田种养在我省蓬勃兴起

湖北省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水土资源优越、气候适宜,特别是江汉平原,土壤肥沃,具有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发展优势,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水稻是湖北的主要作物,面积和总产均排在全国前列;湖北又是水产大省,淡水产品产量连年位居全国第一。但长期以来,我省的水稻、水产的生产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投入,环境污染严重,农业生产成本高。多年来,受困于“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局面,农产品品质不高,质量安全也无保障,市场竞争力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局。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湖北省率先开展了稻田养殖,出现了“稻-虾”“稻-鱼”“稻-鳖”“稻-蟹”“稻-鳅”等多种稻田种养模式。2016年全国稻田综合种养面积为900万亩,湖北省稻田种养面积达到500多万亩,目前仍在迅速增长之中,尤其是稻虾共作,在我省发展迅速,无论是面积,还是组织化程度都走在全国前列。其结果,既稳定了水稻生产,有效减少了水田抛荒,又发展了水产业,稻田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产、稳粮增收,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稻田种养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种养、加工、流通”一二三产业的快速融合,并迅速借助互联网发展了“农业互联网+”。稻田种养专业合作社、相关从业人员的数量、经济总量,几年来已形成规模,其势如雨后春笋,呈爆发性增长。如举措得当,有望成为战略性的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产业。

“双水双绿”,实现水稻水产产业和生态环境的多赢

稻田种养不仅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也为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潜力。例如,在“稻-虾”系统中:广阔的稻田为虾提供活动空间,使虾生长健壮;稻谷收获后冬季田间淹水,稻秆可以为虾苗提供栖息场所,对虾苗孵化具有保温作用;稻秆腐烂促进水体浮游生物生长,既为虾提供食物,同时也有效地解决了秸秆还田矛盾;既有利于对稻秆的消化利用,还杀灭残存害虫,减少次年虫源,降低虫害;虾的排泄物为稻提供有机肥料;虾的存在制约了农药化肥的施用。可见,这种“虾-稻”互利共生体系能有效地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平衡,具有引领农业生产模式变革的巨大潜力。

为促进稻田种养产业迈上新台阶,实现可持续发展,扩大并充分释放潜在效益,我们提出“双水双绿”理念,作为产业发展升级的模式和目标。“双水双绿”就是要充分利用平原湖区稻田和水资源的优势实行稻田种养,使“绿色水稻”和“绿色水产”协同发展,做大做强水稻、水产“双水”产业,做优做特绿色稻米、绿色小龙虾等“双绿”产品,让生产过程来洁净水源,优化环境,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富庶、乡村美丽的目标。

湖北发展“双水双绿”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现阶段的快速发展中,由于理论和技术落后于生产实际,对稻田种养缺乏科学指导;同时,还因为片面追求规模和效益,对优质品种、产品质量和绿色生产技术重视不够,缺乏规范,偏离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的问题较为突出。以稻田养虾为例,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重虾轻稻现象普遍存在,稻虾互作理念的价值尚待开发。由于目前小龙虾市场价格较高,而稻谷(米)价格较低,生产者普遍出现重虾轻稻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稻谷(米)的价格较低,稻米的潜在价值远未发掘出来,稻虾互作理念的潜在优势的价值效益也远未形成。要发挥好稻虾互利共生的优势,必须种好水稻。当前急需培育适合稻虾种养专用型水稻品种,大幅度提升稻米品质,全面采用绿色生产技术,保障食品安全,形成高档稻米品牌以跃升价值。在此基础上,在食味和营养上进一步做出特色,通过精深加工和延长产业链进一步拓宽市场,全方位提高稻米价值。与此同时,还应进一步发掘和释放“稻虾-虾稻双水双绿”理念的潜在效益,将其转化为双水产品的市场价值。

二是水产品种尚未形成,品质和养殖健康需要提升。目前稻田小龙虾养殖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小龙虾种质单一,品质有待提高,养殖过程中病害频发,对绿色养殖威胁较大。主要原因是我国小龙虾遗传基础单一,国内外关于小龙虾遗传育种的研究基础十分薄弱,尚未形成小龙虾品种改良的概念,有待建立种质资源、遗传学、品种(种苗)培育、产品生产与加工等整合全产业链的研发创新体系。因此,需要收集发掘小龙虾种质资源,开展遗传改良研究,培育优质抗病小龙虾品种。还应建立病害早期诊断技术及防控预警体系,发展免疫及生态防控相结合的绿色健康养殖技术。

三是稻田种养的田间布局及相关技术需要进一步规范。从理论上讲,稻田种养充分利用了稻田水面、土壤和生物资源,稻虾共作可实现水稻、小龙虾共赢。但实际生产中,由于涉及水稻种植和动物养殖两大产业,常有相矛盾的地方,如虾稻接茬时间差异、虾稻二者争地争水等问题。为协调矛盾、实现双赢,保障稻田种养体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学科交叉与整合,将水稻和小龙虾作为一个完整体系,加强稻虾互作的生态理论研究,建立和规范使稻田种养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优的耕作制度、田间布局、绿色种养和病虫害防控技术。

对我省实施“双水双绿”举措和目标的建议

目前我国水稻总体产能过剩而小龙虾等水产品需求强劲,为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兼顾长远发展和当前需求,建议在以下方面作出部署和努力。

1.大力推进“双水双绿”种养体系,做强水稻水产产业。做好顶层设计,积极示范推广“双水双绿”稻田种养模式,以稻-虾为主,在有基础的地方鼓励稻田养殖其他水产品种(鱼、蟹、鳖、蛙等),促进我省农业快速转型与提档升级。

2.全面优化种养体系和模式,以“双水双绿”提升产品的品质和价值,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质量战略和品牌战略,全面提升我省稻米品质,逐步改良小龙虾品质,建立一批地理标志的绿色稻米、绿色小龙虾品牌,打造若干个百亿产业。水稻品种应以食味特优、兼备营养、抗主要病虫害和抗倒伏的一季稻为主。培育和推广小龙虾新品种,逐步形成“一稻两虾”(即每年种一茬稻、养两茬虾)为主体的绿色种养体系。倡导和践行优质栽培、优质养殖的理念,确保食品安全。实现全程不打农药、少施化肥、少用饲料、水质清洁的目标。

3.支持“双水双绿”产业的品种研发和共性技术研究,为稻田综合种养多种模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当前尤其要重视以下方面的研发:(1)适合“双水双绿”种养体系的专用优质和特色水稻品种培育;(2)小龙虾新品种培育;(3)种植养殖模式和绿色防控技术体系;(4)市场和社会经济效益分析及相关政策研究。建立若干个“双水双绿”产业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研发、示范与推广。

4.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双水双绿”产业联盟,实行“研(科研单位)-产(生产合作社)-销(米业、虾业)”一体化,实现科研驱动产业,创新引领市场的新格局。通过变革,延长产业链、三产融合打造“稻虾田园综合体”。

5.重视营造稻田种养文化,以“双水双绿”重塑“鱼米之乡”,建设美丽富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兰涵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