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网讯 (通讯员 陈琳琳)7月9日至7月10日,植科院2018年教师发展论坛在我校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楼报告厅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教授、彭少兵教授等植科院100余名专任教师共聚一堂分享学术进展、展开交流。张启发院士应邀参加此次会议并作特邀报告。张启发院士以“双水双绿与新时期的稻之道”为题,与植科院教师交流他最近的所思所想。
从绿色超级稻到绿色农业
张启发向大家介绍了他理解的“粮食安全”:满足不断增长的总需求与粮食生产的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他认为我国作物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是病虫危害与农药滥用的问题。有报道指出,我国主要农作物中,水稻受病虫害的危害面积最大。2005年湖北省农业厅植保总站做了一次大型对比实验,发现在不打农药的情形下,粮食收成仅有20%。而过去35年内,我国水稻、小麦、玉米的产量与农药化肥用量都显著地增加,农药化肥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推动了我国农业科学家提出“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数年的实践与酝酿,在张启发院士等人的推动下,绿色超级稻的概念应运而生,经过开展“863 计划绿色超级稻( GSR )项目”,联合全国六大生态稻区和全国27家科研单位,通过水稻功能基因组学、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等,力求培育出少施化肥、少打农药、节水抗旱、优质高产的“绿色超级稻”。
稻作、养殖新模式:双水双绿
在思考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两型”农业)的建设过程中,张启发院士发现,虾稻共作、稻鳅模式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在湖北省乃至全国扩展迅速。2017年湖北省稻田综合种养面积500多万亩, 虾稻共作模式占90%左右,仅监利县就30多万亩。全省有1000余家稻田综合种养专业合作社和200多个千亩标准化连片示范基地,产业已初具规模。
他将这些种养模式称作“双水双绿”,即水稻、水产,绿色稻米和绿色水产。他谈到,种稻与养虾,是一种共生互利的关系。虾稻共作,是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平衡的种养模式,更重要的是,它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激发了农民实施生态种养的积极性。
在其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湖北省发展双水双绿还存在重虾轻稻、虾种贫乏、水稻品种选育、种植、养殖体系均需优化、产业发展的策略和相关政策尚不明朗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由此,在他的倡导下,我校成立双水双绿研究院,为培育适合“双水双绿”种养体系的专用优质和特色水稻品种、小龙虾新品种、健全种植养殖模式和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研究市场和社会经济效益分析及相关政策、建立“双水双绿”示范基地等提供平台。
张启发指出,“双水双绿”就是要充分利用平原湖区稻田和水资源优势实行稻田种养,使“绿色水稻”和“绿色水产”协同发展,做大做强水稻、水产“双水”产业,做优做特绿色稻米、绿色小龙虾“双绿”产品,让生产过程来洁净水源,优化环境,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富庶、乡村美丽的目标。
新时期的稻之道
张启发指出,新时代人类对食品的需求,除了能量、营养和美味,更注重食品安全问题。我国水稻现在面临着新问题:水稻产能过剩,卖粮难、粮价低、效益差。而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进行农业生产、农产品供给的结构改革。稻米的增值之路,要从减产能、普绿色、保安全、美食味、特营养一步步做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稻米之路尤其如此。
报告最后,张启发为植科院留下寄语,希望植科院“英才齐聚,学科显赫,名扬天下!”
随后,植科院张祖新、章元明、曹凑贵、涂金星、罗朝喜、黄求应等36位教师分别围绕遗传、植物生理、昆虫、生态、栽培、植物病理、农药、真菌、育种等研究方向进行了为期2天的学术报告和交流。
活动最后,植科院院长严建兵教授对本次论坛作了总结。他期望全院教师能更深入交流,加强合作,年轻的老师要像张启发院士学习,敢想敢做、勇于创新,有一颗干大事的心。学院需要一批年轻的老师在基础研究上有所突破,更需要一批资深的老师在应用研究所上为社会做出贡献、为华农赢得声誉,使学院在基础和应用两个方面都得到长远发展,真正做到科学研究“顶天立地”。
审核人:郭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