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双甲子 迈向新征程
——在华中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致辞
校长邓秀新
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69周年和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隆重集会,纪念华中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在此,谨向出席大会的各位领导、海内外来宾、广大校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教育部、科技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部门,湖北省委省政府、武汉市委市政府、洪山区委区政府等单位、兄弟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各界友好人士和广大校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校师生员工致以亲切的问候!
百廿耕读 文脉相承
120年前,中华民族正是万方多难之时,先贤抱定实务救国宗旨,萃三楚俊秀创建湖北农务学堂。学堂于1898年10月2日在武昌保安门开学,1904年改制为湖北高等农业学堂,开创了中国高等农业教育之先河。此后几经演变并数迁其址,历经宝积庵湖北省立农学院、珞珈山武汉大学农学院等办学时期,始终携带进步火种,坚持办学,文脉不辍。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由湖北省农学院和武汉大学农学院全部系科,合并中山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广西大学、湖南农学院、江西农学院部分系科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1957年,学校定址狮子山。此后一甲子,前辈学人坚守了这片得天独厚的办学空间,学校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120年来,伴随着中华民族追求独立和复兴的伟大历程,华中农业大学因救亡图强而诞生、随新中国成立而发展、在改革开放中壮大,为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双甲子办学历程壮阔如史诗,更是滋养全球华农人砥砺前行的精神源泉。
华中农业大学的双甲子办学历程,是一部气势恢弘的大学精神成长史。百廿传统,一脉相承,薪火相传。19世纪90年代末,学校倡导“手脑并用,知行合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0世纪40年代初,提出“学行兼优”“学做合一,手脑并用,具备科学之头脑,农夫之身手”;40年代中叶,唱响“勤读力耕肩重任,立己达人图自强”;50年代,提出“一手拿书本,一手拿锄头,勤耕苦读,又红又专”;60年代,提出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80年代,提出“文理交融,农理结合,知行一致,授人以渔”;90年代,确立了“团结、勤俭、求是、奋进”的校风;21世纪初,凝练了“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和“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进入新时代,发出了“为中华复兴而育人,为中华复兴而读书”的时代强音。
120年来,“勤读力耕,立己达人”始终是学校的办学精神和价值追求,是凝聚海内外校友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力量,更是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学校才有了120年与国家民族的同频共振,才有了“立德树人”的时代坚守,才有了“顶天立地”的重要成果,才有了“复兴中华”的豪言壮志。“勤读力耕,立己达人”是华农人的集体精神,我们将倍加珍视、大力弘扬。
内涵发展 追求卓越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学校积极投身波澜壮阔的时代浪潮,走出了一条坚持内涵发展、追求卓越的强校之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学校优先发展生物技术,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学学科,走出了一条改革与发展新路。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本科教育和研究生培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校培育了20余万毕业生,包括新中国第一个农学博士、第一个果树学博士,涌现出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其中两院院士13人。2013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勉励青年志愿者们“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校秉承“顶天立地育人惠民”的科技创新理念,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推进科技革命,产生推动人类进步的新思想和新技术为己任,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重大问题。在农业和生命科学等领域产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成果:在国际上率先发现紫云英根瘤菌的共生体是一个独立的互接种族群,发现世界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波里马雄性不育材料,提出并实践绿色超级稻战略构想,培育出畅销市场的杜湖猪,研发出防控重大人畜共患病和重大动物疫病的方案及产品,选育的柑橘良种造福广大革命老区、库区和贫困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长江经济带建设、脱贫攻坚战等国家重大战略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全球40个国家16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大力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在校博士留学生人数居教育部直属高校前列;通过多种方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开展广泛交流合作,成立了中埃农业科教中心等多个合作平台。
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40年来建筑面积增长8倍,校园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校园山水灵秀、布局有章、宁静和谐,是静心问学、成长成才的理想园地。今天,近5平方公里的办学空间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学科研楼宇昼夜通明,折射出学校事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成果。
2008年以来的10年,学校专注特色发展、内涵发展,落实“三步走”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办学优势,彰显办学特色。农、理、管3大学科门类的5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行列,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农、理、工、管4大学科门类的7个学科进入A类;新增各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00余人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一等奖2项;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三大奖7项,3人获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学校三次荣膺全国文明单位,获评首届全国文明校园。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办学历程,我们深切体会到:学校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和育人为本,始终坚持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始终坚持人才强校和科技强校,始终坚持以“勤读力耕,立己达人”为核心的华农精神。
面向世界 创建一流
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
在刚刚闭幕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嘱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在人类知识发现、技术创新体系中贡献更大力量。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革命处在突破前夜,教育和农业的内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世界涉农高校的发展路径来看,学科从单一走向综合、从专才培养到全人教育是必然趋势。世界高等农业教育,必须要为未来人类社会消除贫困,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公平等可持续发展使命提供重要的智力和人才支撑。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入新阶段。十九大作出了教育优先发展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重大部署,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湖北实施“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和长江大保护战略,武汉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城市,为学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机遇。
新时代、新思路、新作为,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践行“四个服务”,坚定不移的走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之路,谱写更加恢弘的乐章!我们有决心、更有信心,到“两个一百年”中国梦实现之时,也就是我校建校150周年之际,将华中农业大学建设成为优势学科国际一流、特色鲜明的世界知名研究型大学,进而建设成一所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
为实现这个宏伟的发展愿景,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要进一步弘扬耕读精神和知行合一的育人传统,实施一流人才培养计划,建设一流本科和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坚持协同育人,努力构建更高质量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担当中华复兴大任的拔尖创新人才。
推进特色发展,建设一流学科。加快“双一流”建设,进一步强化农业和生命科学领域的优势和特色,加快发展工学学科,提升人文社会学科水平;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积极发展信息科学、生物医学,用信息科学与技术、现代工程改造和提升传统学科,建设一流学科高峰。
推进人才强校,建设卓越师资。注重政治引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坚持引培并举,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青年英才,加快培养具有战略思维和国际视野的学术领军人才,培养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及科技实践一线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整合优势资源,全力建设优秀创新团队。
推进科技强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协同创新,紧密围绕农业领域的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等关键科学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开展攻关,激发师生的学术志趣,营建良好创新生态,产出重大科技成果,将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在服务中实现创新发展。
推进开放办学,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坚持实施面向国际的开放办学战略,加快推进与国际著名高校、研究机构、知名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对标国际一流大学、链接全球一流学者;重点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构筑“友好伙伴关系网络”,努力成为世界高等农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引领者,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推进综合改革,提升治理能力。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强化学院的主体作用,激发学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整优化部门职能定位,推进学校管理组织体系改革;深化教师评价制度改革,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式,激发教师活力;健全具有中国特色、华农风格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推进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
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勤读力耕肩重任,立己达人图复兴!双甲子,是一部宏大史诗。站在新甲子的起点,华农人要有更广的视野、更大的格局、更好的担当。
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团结拼搏、开拓创新,为国家富强而育人,为中华复兴而读书,为传承人类文明薪火而奋斗,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中勇往直前!
谢谢大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