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侯顺 黄玮 )“你觉得哪门课程好,好在什么地方?”“你觉得研究生课程还存在哪些不足?”“我们有哪些工作需要改进?”11月30日上午,我校研究生院在丹桂楼二楼会议室召开了专题座谈会,邀请15个学院的28名研究生围绕这三个问题畅所欲言。座谈会由研究生院培养办主任郑学刚主持。
首先,研究生代表们结合自身感受描述了他们感受到的最受欢迎的研究生课程。来自园艺林学学院的同学们谈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很接地气,老师从讲授我们的身边事开始,抽丝剥茧一步步启发大家讨论,逐步深入至课程核心,把‘宏大叙事’的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化为大家能感知、能理解、能认同的‘具体而微’的常识命题,让大家产生情感共鸣,同学们参与积极性高涨,对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刻。”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的研究生同学则表示《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中多学科知识的融合给了他意外的惊喜,老师围绕一个案例可以从经济学、政治学、农学等多视角展开,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不同学科之间思维的碰撞。其中,在讲“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专题时,老师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思想与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学术观点联系在了一起,这既让大家学习到了国家重大战略的深刻内涵及其重大意义,又教授了大家从多个角度思考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一位研究生描述道,《环境微生物学》的授课老师给他们每位同学定了一个“小目标”,针对全校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同学,老师们分级设定了要点和过程考核要求,引导大家自选方向,个性化发起挑战。同时,老师们以自己的科研经历为例开展教学,鼓励大家随时提问。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则分享了《社会研究方法》这门课,课上老师让同学们从“观众”变成了“演员”,从“观察者”变成了“参与者”,老师将理论讲授、读书报告、科研训练结合在一起,用案例、集体讨论、报告分享、头脑风暴等“十八般武艺”让大家沉浸在课程之中,自己提出观点自己翻书找依据,让观点在辩论中明晰,让理论在思考中深刻,从而让大家对独立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心里有了底”。
同时,研究生代表们也反映了目前研究生课程教、学、管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其中,在导师指导方面,少数导师在研究生制订个人培养计划时指导不足,同学们选课有些盲目;少数导师要求同学们上课期间外出做实验,让同学左右为难,影响课程学习。在教学内容方面,少数课程间内容重复;同时,部分同学先修课程基础薄弱,课程学习难以跟上;而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 。除此之外,在教学方法方面,少数课程照本宣科,方法单一,没有互动交流;少数课程虽然运用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但老师点评不足;部分课程考核方式单一,过程性考核不足。在教学管理方面,部分老师疏于课堂管理,对同学们要求不严;部分课程排课缺乏科学性,存在先修后修关系的课程开课周次安排不合理;选课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同学选课时查看不到课程简介,不利于选课。落实到同学们自我学习态度方面,少数研究生抱着混学分的心态选课上课,选课挑好过的、不点名的课程,存在逃课现象。
与会老师们听取了每一位研究生代表的发言,了解研究生反映的具体情况并对一些具体问题做了现场回应,同时与同学们一起探讨了如何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
据了解,本次座谈会是研究生期中教学检查环节之一,更多形式和渠道的教学检查将在各学院逐步开展。
审核人:郑学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