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是文化建设委员会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会议。成立文化建设委员会是校党委面对新时代的新目标、新任务、新使命做出的重要决定,也是我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力行五育并举、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
对于文化,人们有各种理解和认识。《易经》有“人文化成”之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具有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内的意识形态属性,所以让我来担任文化建设委员会主任,我没有推辞。因为党委书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习近平总书记讲:“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去年百廿校庆活动,我们深切体会到什么叫文化的力量,什么叫文化的自信。校庆时海内外校友和师生最感动的,正是从校庆文化活动中找到了华农人的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是因为文化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让我们有丰润的道德修养。
在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文学艺术在这方面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宣扬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在新教工入职培训时,我每次都讲,老师要具备两个魅力——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只有具备这两个魅力,学生才能亲其师,进而信其道。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离不开求真、崇善、尚美,我们要通过文化建设,教会学生并和学生一起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强调了美的情感、美的理想、美的抱负;朱光潜先生提倡“人生的艺术化”,就是追求审美的人生;张世英先生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求知、道德、审美”,在他看来,人生最高的境界是审美。我想,审美的人生是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爱的人生。而教育就是爱的事业,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创造力。
我们学校经过120年的办学,发展到现在,办学的关注点、着力点,必然会落到文化建设上。这不是出于谁的个人偏爱和兴趣,而是由高等教育本质和规律决定的。世界上没有哪所一流大学不靠一流文化来支撑。一流大学的内涵和特征,本身就包含着一流文化。一流大学无不具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我们要创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要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文化基因。
这些年来,在大家的共同重视和努力下,我们学校的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与我刚来华农的那时候比,无论是文化的表观还是内质,无论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还是文化活动、文化氛围,都有显著的进步。去年双甲子校庆,广大师生和校友都真切感受到华农文化的力量,看到我们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对文化的判断、理解、把握,能够把大学文化做到什么水平。也正是因为有大家共同重视和努力带来的文化发展进步,我们才有信心、有决心,要在新时代把我们的文化提升到新高度,使之与一流大学建设的目标相匹配,并更好发挥保障和促进作用,更好发挥育人功能。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文化现状、文化建设和管理水平,以及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能适应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的要求,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文化育人功能还有待强化,从文化自省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判断,校党委把文化建设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在即将召开的第十次党代会上,也将把涵育一流大学文化品质列为未来五年要实现的重点目标之一,把文化建设作为必须做好的工作之一,郑重部署和布置。成立文化建设委员会,就是一个具体的行动步骤。
文化建设委员会不是一个清谈的俱乐部,而是一个具有决策功能的文化建设规划专班、管理专班。这个专班的组成人员不仅有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还有相关的专业教师。台子搭起来了,我们这帮人就要把戏唱好。下面我就文化建设相关工作讲四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强化创新理论武装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总书记多次就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部署。这些重要讲话集中反映了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对于全党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坚定文化自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请文化建设委员会成员和文化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同志们带头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在历次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重要回信,以及全国“两会”期间看望政协文艺、社科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等,强化创新理论武装。有了创新理论的武装,我们才能提高文化建设的政治站位,才能搞好我们的文化建设工作。
二、坚守一个“品”字
去年校庆我强调了一个“品”字,后来又提出要把“品”字贯穿于一切工作中。品,反映了一所大学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关于“品”,我具体讲过三点:育人品性、学术品貌、文化品位。在这里,我想不妨把这三点稍微说一说。
品性是指品质特性。所谓育人品性,是说学校一切工作,当然包括文化工作,都具有育人的性质和特征,要突出强调和体现育人功能,这是大学文化本质所在。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皆育人,实质上讲的是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什么样的品,出什么样的质,育什么样的人。我在同新教工座谈时说过,你怎样,你的学生就怎样。老师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一世。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少年处于“拔节孕穗期”。大家都知道在“拔节孕穗期”,需要阳光雨露、需要施肥、需要除草、需要防病虫害……对于大学生而言,“拔节孕穗期”的文化化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如我们过去激励同学们,“你怎样,华农就怎样;你怎样,国家和民族就怎样;你怎样,世界和人类就怎样”。创建特色鲜明一流大学要求我们要把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作为追求,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做到真善美高度融合,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
所谓学术品貌,是指大学文化一定要具有教育共同体、学术共同体的形态和风貌,要有“学术相”“书卷气”,不能像超市和秀场,只靠人气和炫酷的视觉听觉来吸引人。不然的话,我们对不起学校的120年历史,对不起学科前辈给我们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我们的校园与街头绿地、公园有何不同?在于校园的一草一木都浸染了书香,散发着知识的芬芳。我记得,刘后利先生有一次讲话的主题是:“与植物为友”。他认为植物也是有生命的,生命与生命之间是可以对话与交流的。以前我经常听到有些同志跟我讲,把校园文创产品外包给社会上的公司去做,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想,可能做商业广告他们是专业的,但是做校园文化建设却不一定专业,因为他们对我们大学的校本文化不了解。这两年,校园里很多文创产品是我们师生自己做的,就得到了大家认可。
所谓文化品位,是说大学文化要有很高的格调、品质,卓尔不群,气度非凡,让人心生敬意,高山仰止。所以,审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应该是我们的追求。如何把握大学文化的“品”、欣赏大学文化的“品”、创造大学文化的“品”,涉及到我们的文化素质和审美修养,需要引导和涵育。初始阶段我们把握不准,甚至感到困惑,这是很正常的,不用害怕,也不用焦虑。多学习多实践,就会渐渐有判断有把握。但是首先要做到自觉抵制不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倾向,自觉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级趣味,不能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这里我想特别提醒一下,现在具体工作中,有的同志不是用心去学习,去请教,而是揣摩领导的喜好。如果这样来建设文化,是不可能把工作做主动、做出新意的。我觉得不用揣摩,可以直接给答案:“品”。我想这是大家共同的喜好和期待。在文化工作中,乃至一切工作中,突出一个“品”字,实际上是质量意识,是坚持办学的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就能有“品”,就能做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粗制滥造、得过且过,无论是印一张海报,还是做一个PPT,还是完成一项工作,都必无良品。所以我们要牢牢咬住一个“品”字,在一切工作的育人品性、学术品貌、文化品位上使力气、下功夫,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我们这所大学就会办得越来越好,校园就会呈现出一流大学的“文气”,就会涵养出高雅不凡、卓尔不群的华农气质。
三、推动“四个转变”
怎样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文化建设工作,刚才从严同志向大家报告了本年度学校文化工作计划,这是我们今年要完成要交账的任务。这个计划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是以问题导向来拟定的。我们现在的校园文化存在哪些问题,相信大家都比较清楚,这里我不再具体罗列。我想特别强调的是,以问题导向来思考我们的文化建设工作,年度计划中提出的“四个转变”应该是我们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即由数量型向品质型转变,由展示型向参与型转变,由娱乐型向涵育型转变,由“品牌”型向常态型转变。
校园的文化活动,从几十年前的相对贫乏到现在的相对繁荣,主要是活动的数量型增长。这当然是成绩,是好事。但量的增长到一定程度,会出现结构性矛盾。过多的活动,如果品质不能满足需求,就可能流于形式,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也耗费组织者、参加者的时间和精力,最后除了工作总结上留下好看的数字,展板上留下并不好看的照片,真正的育人功能恐怕并没有很好发挥。所以,必须把文化活动的重心从追求数量的多,转向追求品质的高。如何做,请大家思考。要下决心减掉那些无效的、无新意的活动,不要因为搞了多年,付出了心血,有了感情,就说它是传统,是品牌,舍不得下手。有的不一定减掉,可以重新整合、提炼,形成新品。这里我还想说一个问题,文化的载体不能只有活动。真正的内涵式发展,是做内功,是在看不见的地方下功夫。文化建设要乐于做看不见或者不容易看见、不容易在手机上刷屏的工作。比如指导学生自主策划和开展文化活动,这样的工作属于幕后,不大容易彰显,不大容易被看见,但关乎到我们文化建设培养人的初心,十分重要。我们要大力支持和鼓励师生的校园文化艺术创作活动,特别是要鼓励学生在青春岁月多开展和参与丰富多样的创作活动。
过去的文化活动,是以展示为主的,从服装展示、知识竞赛到才艺表演,各种风采展示活动层出不穷。这些活动有一定引领示范作用,为繁荣校园文化功不可没。现在,受众群体的需求和素质发生变化,大家不再满足于当观众,更不满当一个被组织的观众。骨干分子供给文化的模式面临解构,需求侧和供给侧打通是一个趋势。从文化受益面来说,我们也应该大力推动文化由展示型转向参与型。强调参与也不是追求万人空巷,人气爆棚。我讲的是参与面,而不是某个活动围观者、参加者的人数。我觉得很有必要组织更多小成本、小场地、小众参与的文化活动,特别是互动交流的活动,形成有深度的文化活动,达到启思、益智、怡情的效果。我们不是专业文化团体,我们宁愿让更多师生参与,享受创造的乐趣,即使他们的才艺不那么出众。我们不追求场面的“高大上”和视觉感的豪华。只要加强对参与者的指导,就会提高活动质量,使参与者从中受益。
长期以来,校园文化活动,我主要是指学生自己组织开展的活动,有比较突出的娱乐特点。年轻人爱玩好动,这是特点,不是缺点,校园也应该有他们娱乐的空间。但是,我们建设文化,目的不是满足学生的娱乐需求,而是通过文化活动塑造心灵,升华灵魂,使精神世界更加充实健康。所以,一定要推动校园文化活动由娱乐型向人格涵育型转变,引导师生抵制低俗娱乐,超越肤浅娱乐。请注意,我这里说的是涵育。美育也好,文化实践也好,最显著特点是潜移默化,而不是生硬说教。要坚持文化活动的主旋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但同时要避免在文化活动中“贴标签”,把政治娱乐化,把思政教育简单化。在文化活动中,必须坚决杜绝“低级红”和“高级黑”。不要狭隘理解贴近学生,更不能去迎合学生。我们允许校园文化的多样性生态中有流行文化、大众文化的存在,但不应让它成为主流。我们校园文化的主流应该是经典文化、高雅文化,让大学生从经典文化、高雅文化中体会到真善美带来的磅礴力量。各单位组织的教职工文化活动,要起师表作用,做表率。
第四个转变是由“品牌”型向常态型转变。过去强调打造文化品牌,是有特定背景的。在各种条件,包括策划能力、组织能力、物质条件、推广条件都很有限的情况下,集中力量做有影响的引导性的文化活动,再通过写总结、造声势、提概念,形成所谓“品牌”,以此带动文化活动的开展,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发展到现阶段,我们不要再去刻意打造所谓“品牌”,而是应该让高品质高品位文化活动成为校园常态。况且,这么一个校园,怎么可能到处都是文化品牌。遏制品牌冲动,克服心浮气躁和形式主义,静下心来、沉下气来,以不低于百廿校庆活动的标准,做好每一个活动,特别是经常性策划出好的活动,才是正道。
四、强化文化管理
校园文化的形成机制是人的行为活动,所以,对文化活动是需要管理的。去年校庆,我们采用行政化的硬手段对校园中一些文化现象和问题进行了治理。禁止了校园里挂标语横幅,杜绝了非必要的桁架和展板,拔掉了大大小小五花八门的很多牌子,师生、校友和社会反映不错。现在校园更加安静清爽了。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需要大家一起来维护和保持。校庆的实践表明,在现阶段,文化活动管理可能还必须得有一定的强制性手段,或者说要有一些硬杠杠来约束。因此,文化建设委员会组成单位自己首先要带好头,先把自己管住。文化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要加强监督。今后,只要是有华中农业大学具名的活动,包括印刷品、海报、展板等,还有竖牌子、立杆子等,一律要事前向文化建设委员会报备,否则要追究责任,开支不予报销。文化办主要职能是监管指导,各单位各部门原有的相关职能不变,什么活动该谁组织谁牵头谁负责,照常。不能认为有了文化办,涉及文化的工作就让他们办。听说有单位让文化办给他们设计制作活动的宣传品,这显然是搞错了。当然,文化办要积极为活动主办方提供指导和建议,加强协作,协助把活动办好。我们学校有艺术学科和国学部,有艺术设计、风景园林、广告学、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学校和相关学院要鼓励和支持这些专业的师生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智慧才华,为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条件。积极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也可以促进这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高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同志们,文化建设是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功在当下利在千秋,要搞好不仅要用力用智,更要用心用情。希望大家增强使命意识,勇于担当,勇于创新,发挥好作用。各位委员考虑本单位本部门涉及文化的工作时,要把自己放到文化建设委员会委员的位置,指导好下属站在全校大局谋工作、干工作。文化办的工作人员多是来自部门和学院的同志,也要把自己的角色摆在全校文化活动策划者、监管者、指导者的位置,而不是本单位在文化办的“常驻代表”。要大胆指导,大胆管理,不要怕得罪人,不要怕被人误解。要主动为全校各单位做好服务。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我相信,在各位委员和文化办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把我们的校园文化品质和品位提升到新的高度,使大学文化成为我们奋力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强大精神动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