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媒体华农 > 正文

【央广网】安庆太湖:产业扶贫铺就致富路

央广网安庆3月25日消息(记者 徐秋韵)从太湖县城区出发,一路往西北,一个半小时蜿蜒曲折的盘山路窄且陡,沿着山村简易公路爬了几个山嘴到了海拔五百多米的汤泉乡吴岭村。三月中旬,气温回暖,在汤泉乡吴岭村菊花基地,菊花苗冒出新芽,接纳阳光的滋养。不远处的茶叶基地里,新茶已露出嫩绿的尖角。今年,村里又流转了几十亩土地,准备扩大种植规模,为村集体经济添力。

“之前基本上是‘空壳村’,村集体经济多年空白,村为了投资建设负债200多万,现在村集体经济收益成了全乡最好的村。”该村党总支书记吴皖东告诉记者。

如今,光伏、茶叶、菊花,成为该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增长点”,并带动了群众通过入股分红、基地务工、自己发展相关产业等形式增收。

小小一片叶带富一方人

像吴岭村一样通过茶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案例还有不少。太湖县委县政府形成共识:选准产业,是产业扶贫的关键一招,必须量体裁衣,算好经济账、效益账,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看得见产业发展的前景。

曹双乐是画里天华实业公司的负责人,在茶叶种植上算是个行家,采茶时节,常常能在茶叶基地看到他的身影。茶叶,对曹双乐来说,是一种浓浓的乡情。1998年,曹双乐和村里人一起到福建打工,从学徒到装修工再到独立承包工程,他用十年时间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2007年,已于打工期间在天华镇驻福建崇武党支部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曹双乐积极响应党组织的号召,毅然放弃了在崇武的事业回乡创业。“我家有种茶的传统,到父辈手上,家里的茶园发展到了100多亩。当时想,利用家乡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回来发展茶产业,是一条好路子。”

不断学习、钻研的他慢慢成为“种茶能手”,到目前为止,画里天华实业公司发展茶叶产业基地1000亩、生态造林产业基地5000亩,建起茶叶加工厂3家,产品销往省内外各大中城市。公司通过“龙头企业+村集体+贫困户”的模式与村、户进行产业扶贫合作,促进村集体经济增加,直接带动28户贫困户收益分红,为周边500余名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人年均增收5000元左右。

“通过土地入股画里天华公司种植茶叶毛竹、能比非贫困户多得10%的租金。”贫困户曹碧媛2014年因直肠癌致贫,除了在画里天华公司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获得务工收入外,还通过“一自三合”扶贫小额信贷模式每年可获得3000元分红。

太湖县是农业县,山地资源丰富,生态优势明显,农特产品品质佳,百姓“农”字情结浓,发展种养业无疑是接“地气”的。为此,该县借助“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品牌,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着力发展“十大”特色产业,即茶叶、油茶、毛竹、以红心猕猴桃为主的水果、蔬菜、苗木花卉“六种”产业;六白猪、土鸡、小黄牛、水产“四养”产业。围绕“十大”特色产业,坚持重心下沉,制定县、乡、村三级产业扶贫发展规划。

 “能人”带动 授人以渔

产业扶贫过程中,太湖县直面农业发展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通过发现、培育、认定和使用“创业能人”,每项产业选准一家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充分发挥他们有理念、有技术、有头脑、有资金、有胆量、有责任、有市场等优势,鼓励他们走到脱贫攻坚“一线”,采取与村集体、合作社、大户、贫困户合作等形式,影响、引导、组织和带领更多群众参与发展壮大扶贫产业,激发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志气和信心。

“这个大棚里主要是平菇、香菇、茶树菇、榆黄菇、猴头菇,再加上其它棚里的,一共有十几个食用菌的品种。在销售鲜菇的同时,上了烘干设备生产干菇。目前还尝试了脱水技术,生产的‘香菇脆’可以当零食吃。”在位于太湖县晋熙镇芭蕉村的太湖县雷氏菌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产业扶贫基地里,创业能人雷焰华、王姿娥夫妇说起公司的发展,信心满满。

上世纪80年代,雷焰华高中毕业后,与同学一起到怀远学习了一个月的平菇栽培技术,算是与“食用菌”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又到华中农业大学进修了半年的食用菌专业,加深了他对“食用菌”的感情。目前,该公司有菌种培育基地一个,生产栽培、加工生产、产业扶贫基地三个,基地总占地面积近60亩。芭蕉村门框组的詹贤明是贫困户,“去年,我在雷氏菌业做工,收入增加了1万多元。”像詹贤明一样在家门口找到工作的,常年在三个基地做工的有50多人,采摘期的临时工人数更多。雷焰华告诉记者,公司还将菌棒提供给贫困户回去栽培,“一年栽培500—1000棒,按照一棒8到10元钱的收入,一年可以增收几千元。”

雷氏菌业芭蕉产业扶贫基地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吸纳芭蕉的闲置资源,按照“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食用菌产业,帮助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为村级集体增加收入。参与入股的芭蕉村和贫困户每年获得基地固定入股分红12余万元;在基地就业的贫困户年增收1万余元;带动20多户贫困户发展食用菌生产,年增收5000元左右;鼓励周边农户利用自家条件从事食用菌生产,对有条件的农户实行发放菌包、保护价回收产品,助其每年增收几千元。目前,合作社在全县范围内带动贫困户468人。

太湖县是朴初故里、禅源圣地,有着丰富的淡水资源,适宜发展稻虾综合种养。2017年下半年,王璨与太湖高中同学朱敦芳相聚过程中提到稻虾综合种养产业,两人对此兴趣浓厚,踏上返乡创业的征途,创办安徽省茗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身稻虾综合种养产业。

“现在小龙虾已经开始捕捞了,我们的小龙虾个大体肥、肉质鲜美,在市场上很受欢迎。”王璨说着指了指不远处的田间。

稻虾综合种养基地

茗田水产成立了综合服务部,为太湖县9个乡镇、面积约17000亩的稻虾综合种养提供综合服务。服务部主要为稻渔种养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便捷服务,统一种养技术、统一采购苗种、统一提供物资、统一销售产品、统一品牌营销,解决种养农户的后顾之忧。“有了这个服务部,我的小龙虾不愁卖不出去。”江塘乡龙寨村种养户杨建平几乎天天都要跑服务部,一方面是送小龙虾过来卖,一方面是来这里取取经。

公司成立了扶贫驿站,11位贫困户长期务工,每天务工收入一百多元。“以前大家对发展水产不抱太大希望,现在一条龙服务做好了,村民尝到了甜头,也就有了信心。”王璨说。

在太湖,一批有经济头脑的“能人”涌现出来,扎根城乡大地,做强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品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授人以渔。

责任编辑: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