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课堂】作物信息创新班为什么这么“火”

核心提示:首届“作物信息创新班“开课了,在同学们眼里特别“高大上”,而在授课教师眼里却有点“苦累差”,这是新成立的作物信息研究中心一次有益的教学尝试。

同学们全神贯注地上课(供图 李静)

同学们全神贯注地上课(供图 李静)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陈志强 戚杰)“什么是作物信息?我们作物信息创新班要达到什么目标?”4月14日,在第三综合楼的“虚拟仿真”教室里,青年老师杨万能正在给首届“作物信息创新班”的同学们上课。

但杨万能上的课是一个“假”课,因为没有学分还要挤占大家休息时间;班也是 “假”的,是他和几位老师从全校“海选”的一群学生组成的一个“虚拟班”。但“假”课“假”班是真的火:教室里一节不落认真听课的,不仅有本科生、硕士生还有旁听的博士和教授。本就不大的教室里黑压压一片。

杨万能说:“创新班是植科院为适应新农科建设的需要,率先成立作物信息研究中心以来的第一次尝试。因为条件限制,只能招收36学生,但报名学生中符合条件的就有近70人,一些没被选上的同学还跑来‘评理’,最后没办法只能让他们旁听。”

在同学们眼里“创新班”特别“高大上”:一是课程规格“高端”,课堂上不仅可以系统学习表型组学等信息学前沿知识,每个学生有单独的“图形工作站”级别的高性能电脑设备,还能操作“无人机”“生态监控机器人”等高精尖智慧农业装备,满足了大家对“干货”的需求;二是师资结构“大气”,班级依托植科院作物信息研究中心,章元明、李林、杨万能等教授全程教学。同时还邀请小米集团、阿里巴巴等企业高级程序员和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老师一起组成教学团队,集体商讨授课内容和设计教学环节,按照“金课”标准打造师资;三是课堂管理“上心”,课堂选择周末开课无奈之举。但课程内容毫不含糊,不仅内容前沿,适应学生对信息知识的需求,形式也生动有趣,每个小组还安排了助教随组答疑和课后辅导。周到的教学安排,击中了同学们的“小需求”。

但在授课老师眼里“创新班”又有点“苦累差”:一是同学们学得“苦”,一个学期要学完《数字图像处理》《R语言与统计基因组学》等4门信息类课程,达88个学时之多。作物信息学又属于“一分讲、二分学、三分做”,是一门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练习的课程。加上同学们本身专业的学习量,学习之“苦”可想而知;二是老师们上得“累”,不仅自己每周要授课,还要邀请国内外作物信息领域学者、国际知名IT企业高管为同学们讲学讲座,还要指导同学们参加学科竞赛,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了班上;三是教学条件“差”,作物信息学教学主要依赖设备和软件,前期比较“烧钱”。目前虽然已经购买了一些硬件,能满足基本的教学需要,但是教学上的软件以及将来在室外教学需要的设备,还需要继续投入人力财力。

“作物信息创新班”,既是课程的创新,也是课堂的创新。植保1703班袁颖认为,因为需要而选择的课堂才是最好的课堂。“放眼周围你会发现你的身边到处都是信息化。我渴望了解信息的‘语言’。我知道编程很难,但是依然会努力去学,除了热爱,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需要。”班主任杨万能感叹到,学生主动选择的课堂才是最生动的课堂。“授课方式和内容打破了以往的诸多限制,课堂没有考勤,但即使清明假期,同学们也未曾缺席。在这样一个课堂上,老师能把学生感兴趣的、想学的、前沿的知识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传递给他们,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实践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作为老师也非常满足和幸福。”

学校在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用现代生物科技、信息科技、工程科技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特色学科”。相关负责人表示,植科院率先行动,在2018年就提出要加强信息科学技术在传统农业中的应用。不但成立了专门的作物信息教研室,谋划了10多门信息类的课程,还提出要全面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大力支持和发展交叉学科,着力培养掌握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装备技术的新型农业人才。

审核人:严建兵

责任编辑: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