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校园快讯 > 正文

【贯彻党代会精神】学校开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班

核心提示:为贯彻落实学校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有关精神,4月21日晚7时,学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养班开班式在大学生活动中心耕读学堂举行。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进 学通社记者 林心竹 毛文赛)为贯彻落实学校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有关精神,4月21日晚7时,学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简称“青马工程”)培养班开班式在大学生活动中心耕读学堂举行。校党委副书记王从严,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校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负责人,学员成长导师及45名学员共同参加开班式。开班式由校团委副书记刘三宝主持。

会议开始,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向晋文公布了校“青马工程”学员名单,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洪波为学员代表赠送马克思主义经典图书,党委宣传部部长程华东向“青马工程”培养班授旗,校党委副书记王从严为学员成长导师及班主任颁发聘书。

随后,校团委副书记彭小川介绍了校“青马工程”培养实施方案。来自行政管理1701班的学员代表戴铭辰讲述了他在青年研习社学习实践的故事,分享了成为一名“青马人”的初衷,并代表全体学员表态:坚持向老师学习、坚持向书本学习、坚持向实践学习、坚持向同学学习。湖北省“青马工程”四期学员、校青年研习社社长杨早从“为何青马”“何谓青马”“何为青马”三个方面谈了自己加入“青马工程”的初心与收获。水产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广乐作为学员成长导师代表发言,表示要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筑梦人、引路人和暖心人。

紧接着,与会老师对同学们提出殷切希望。程华东谈到学校开办“青马工程”培养班目标指向明确,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希望学员旗帜鲜明讲政治、理直气壮学马列,做到“四个正确认识”,用“四个自信”强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王洪波希望学员要学原著、悟原理、明道理,既要向书本学习,体会理论创造的魅力和形成科学理论所经历的艰辛,又要向实践学习,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释现实疑难,剖析时代问题。

最后,王从严与学员们谈心。他首先对学员一一点名,让学员与老师互相认识,强调“答到”就是一种责任,就是一种尊重,学员不仅要人到、行动到,更要心到、信念到。他谈到,学校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高度重视,2006年起就开办了“狮子山菁英学校”,一直坚持到现在,培养卓有成效,很多学员在祖国各地取得重要成就,成为各行各业精英。开办校“青马工程”培养班目的是培养马克思主义青年种子,希望将来成长为支撑祖国发展的苍天大树。他强调,中国代表着社会主义的先进方向,但和平发展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许多矛盾和斗争,这就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思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

王从严对“青马工程”学员提出五点希望与要求: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要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做工作、做选择时紧紧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具体到学校就是要为建成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二是要磨砺意志品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在和平年代依然需要“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要在艰苦的实践中磨砺自我,克服惰性和不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习惯,培养遇到困难不退缩的意志品质。三是要强化社会责任。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以培养社会责任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力、全球胜任力为重点,实施一流人才培育行动计划。强化社会责任首先要懂社会规则。当前,为中华复兴而育人、为中华复兴而读书是师生最大的社会责任。四是要保持青春激情。青年有梦想才能书写青春之中国、青春之辉煌,青年学生要摒弃过度娱乐化的不良影响,坚持以品为先,不断提高华农人的自信和文化品位,引领时代发展。五是要追求人生幸福。大我之幸福、小我之幸福是我们终身追求之幸福,幸福在奋斗之中,在人与人合作共进中。共产主义的目标是为全人类谋幸福,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要树立这样远大的目标。他相信通过“青马工程”的学习、培养、实践和努力奋斗,首期学员一定能对学校的教育、社会各界的关爱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实现精彩的人生。

据悉,开办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养班是贯彻落实学校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本期培养班招募学员45人,培养时间为2年,其间实行动态管理。培养班以“理想信念铸魂、文化涵养提品、实践锻炼强基、基层建功立业”为培养主线,重点强化学生政治素质提升和政治能力锻炼,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等时间段,组织开展理论学习、实践锻炼、社会考察、交流研讨、专题研究等学习实践活动。从思想上积极进取、政治上对马克思主义有追求的学生中,重点培养一批具备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较高的理论和文化素养、强烈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出色的专业和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培养一批能够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析现实国情、解决实际问题、引领国家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

审核人:刘三宝

责任编辑:谢丹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