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微生物作画绘“初心”

核心提示:以“初心”为主题,制作“细菌画”。4月21日,在第六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重庆赛区闭幕式上,我校在大学组“生物环境”命题组斩获一半奖项。

IMG_0314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祁婧)4月21日,在第六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重庆赛区闭幕式上,我校在大学组“生物环境”命题组斩获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优秀奖;刘燕、陈雯莉、徐旸、刘莉等4位老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华中农业大学获得优秀组织单位。

据悉,此次比赛大学组“生物环境”命题组共设立了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4个优秀奖,6位优秀指导教师和3个优秀组织单位。我校斩获一半奖项。

比赛要求以“初心”为主题,制作“细菌画”,即以培养基为画板,使在培养基上生长的、表达不同颜色的微生物组成各种各样的图案,从而形成完整的画作。比赛结合了科学与人文艺术,综合考察同学微生物知识、动手实验能力、艺术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从收到通知到提交作品,只有25天,而日常的细菌培养从配制培养基到绘画作品成型,至少需要一周时间,还要尝试不同菌种、不同工具绘画,时间非常紧张。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和文法学院的同学们迅速组成8支团队,聘请了微生物学、艺术设计的任课教师、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人员等组成跨学科导师团队,共同向着“初心”出发。

绘画需要丰富的色彩,但是微生物常见的菌种以乳白色为主,无法呈现团队的创意。听说这个情况后,孙明教授、王革娇教授、赵述淼副教授、王莉副教授、王璕副教授等纷纷贡献出课题组的菌种;还有校友专程将菌种送过来或快递过来。同学们自己也尝试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得到想要的颜色。慢慢地,培养皿上呈现出了五颜六色的菌种,这个过程中让同学们认识到微生物学科深厚的学术实力,也感受到了老师们无私的育人情怀。

大二同学的微生物理论课上了一个月,实验课只上了一次,实验技术从零开始。在一周之内消化吸收原本需要一个学期的课程,两周时间进行创意文稿的撰写、创意方案的绘制和菌种的培养、作画。不同菌种需要的培养基和培养环境都不相同,要把不同种类的菌种体现在一个培养基,难度很大。团队想了很多办法,如拼接、多次作画、分次培养等,在实践中摸索,一次次重新来过。最终八个团队一一克服困难,全部按时提交有效作品。

新闻图片-农科愿

参赛作品:农科愿

新闻图片-梅兰竹菊

参赛作品:“心香如斯,梅兰竹菊”

参赛作品以最微小的生命为载体,展现出弘大的“初心”。既有体现浓郁华农特色的“天下大利必归农”“勤读力耕”“双水双绿”“乡村振兴”“科技兴农”“学习强国”等组画作品,又有展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钟扬教授扎根雪域高原、弘扬科研初心风貌的作品,还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香如斯,梅兰竹菊”四君子的作品。严谨的科学实验和自由的艺术创作相融合,实验操作能力与艺术审美都得到训练和提升。

老师们在比赛过程中倾囊相授。徐旸老师反复作画,探索出最合适的作画工具,提出将线条画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刘燕老师陪伴同学们做实验,连续多天一起打卡了凌晨四点的华农;陈雯莉老师在参加一整天的研究生复试后,继续修改创新方案书直到深夜;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朱意老师总是默默地将成堆的培养皿收齐进行灭菌,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

作为参赛代表在大赛闭幕式上发言的我校2017级生物科学专业崔宇晨同学说到,“这次比赛让我的实验操作技术、团队合作的能力和绘画技巧,都有提升。但是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一直陪伴我们成长的各位老师,他们坚守育人初心,用行动教导我们、激励我们,让我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审核:王鹏

责任编辑:兰涵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