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槐教授正在做报告(学通社记者 张紫雯 摄)
南湖新闻网讯(学通社记者 景怡澜 于栩申)11月25日下午,哈佛医学院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副教授王家槐做客整合生物学前沿论坛,在第一综合楼A202会议室作了题为“从什么是‘波’到什么是‘生命’”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我校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徐曙彤教授主持。
“现代科学开始于一个多世纪以前,当时一群实验物理学家试图解决麦克斯韦提出的‘什么是波’的问题。”报告伊始,王家槐教授首先由一张伦琴射线(X-射线)的图片向大家讲述了X射线的发现历程,这为之后各种生物分子的结构解析奠定了基础。
介绍了富兰克林、威尔金斯、查伽夫、克里克等学者关于DNA结构的探索历程,王家槐教授谈道:“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近代生物学发展的起点。”沃森和克里克在不断的实验探索中,解决了碱基互补配对问题,成为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
接着,王家槐教授介绍了改变免疫学领域的一类重要蛋白分子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的结构研究历程。他说,MHC可分为MHC-1和MHC-2,每个人的MHC蛋白不是完全相同为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提供了解释。谈及MHC restriction,王家槐教授说道,在一个物种中,不同个体MHC蛋白有差异,每一个MHC都可以与一系列的肽段结合。他介绍道,当爆发某种新致病原大规模感染一个种群时,由于MHC分子的多样性,这个种群中就可能有某些个体的MHC分子能结合致病原来源的肽段,并被T细胞识别进而引起免疫保护宿主,使得这些个体可以存活下来,所以MHC是一个物种生存的关键免疫蛋白。王家槐教授提出了细胞免疫的三个关键问题:MHC restriction的分子机制是什么、MHC分子如何递呈抗原肽、T细胞受体如何识别抗原肽和MHC分子,并通过对各种MHC,MHC-抗原肽及TCR的结构研究,详细回答了上述三大问题。
最后,王家槐教授展望未来生物学发展将为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提出结构生物学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今天已经基本知道了‘波’是什么,但是还不完全知道‘生命’是什么。”他鼓励同学们潜心耕耘,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做出贡献。
报告结束后,王家槐教授和参加论坛的师生就结构生物学领域的未来和生物学专业的学生如何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做出好的科研成果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审核人:徐曙彤
【人物链接】王家槐,哈佛医学院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副教授,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科学顾问,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中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结构、功能和进化,病毒受体及其与病毒麦面复合物的结构生物学等,在Nature、Cell、Science、Neuron、PNAS等一系列杂志上发表120余篇学术论文。现任Protein & Cell、Progress in Biophys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等杂志的编委。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