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科学研究 > 正文

【战“疫”故事】南繁基地科研的“守护者”

核心提示:一个电话,杨海川一路奔波赶往基地。统计材料、扯秧划线,杨海川和基地的研究生们不辞艰辛。每天的生活忙碌而充实,在基地的杨海川期待着重回武汉,与大家共赏南湖春光。

“喂,海川吗?”

“路哥,对的,我在。”

“是这样的,我们课题组的科研材料需要插秧了,但基地没有什么人,你现在就在海南,方便去基地吗?”

“好的,我可以过去!”

挂了张庆路老师的电话,研究生杨海川收拾行李,开始和父母沟通出行事宜。那时候疫情已经日渐严重,三亚市和杨海川所居住的东方市开始停止公交和客车的运行,各种村子也开始封路。母亲很担心他,因为海南那时候确诊了好几十例。但是杨海川当时没有想太多,更多地想着,如果耽误了插秧,也就耽误了大家半年的时间。

就这样,2月2号,在完成了居家隔离14天之后的第二天,杨海川戴上口罩从海南东方市的家里赶到了海南陵水县城,那里有着华中农业大学水稻团队的南繁基地。在高铁上,杨海川享受到了不一样的“待遇”。因为有“武汉行”的历史,杨海川被乘警询问各种问题,同时也量了体温。“呼!只有36.6℃!”心里的大石头放下了,杨海川暗自庆幸:“如果有发热的症状,那可能又要被隔离另外一个14天,组里的插秧工作可能要耽误了。”下车后,他又被乘警移交给了陵水站的乘警,查身份证和行程记录,在他们请示上级后的1小时后,杨海川出了陵水站。打个滴滴直达基地,在村口杨海川又碰壁了,村口站岗的村民让他进行登记后,他终于到达了基地。

3

基地一角

简单休整了半天后,杨海川开始了田间工作,统计需要插秧的材料。边查阅记录本,边统计材料,辉哥的28份材料,王叔叔的328份材料,师姐的188份材料……不明白的地方就和师哥打电话,怕把大家的材料弄错。

QQ图片20200225185731

杨海川在田间

在杨海川和科研助理张林的努力以及海南工人师傅的帮助下,他们终于完成了上万份水稻材料的插秧任务,也终于可以放心,不耽误组内师兄师姐的科研进度,确保课题可以顺利的进行。

组内的材料已经插秧完成,随之而来是更大的难题:水稻团队其它课题组的插秧工作怎么办?李老师课题组、邢老师课题组、熊老师课题组…此时始终坚守在基地工作的高冠军师兄站了出来,带领着杨海川和同组的研究生们完成一个又一个课题组的插秧任务。负责田间管理的严师傅帮忙整理秧田、划线,海南的师傅们扯秧,研究生们负责对着大家的插秧计划,把编号一个个放好,然后开始插秧,插秧完成后,还要挨个看看有没有错误的地方。在历经5天这样的日子后,对有需要的课题组的材料,大家终于完成了全部插秧工作。

5

稻田里的秧苗

水稻的插秧季划上句号后,杨海川原本以为自己可以短暂地休息,而玉米的杂交季又悄然来到了。实验室有一批玉米到了授粉的时间,实验室老师希望杨海川可以帮忙完成杂交的工作。就这样,杨海川又踏上了新的旅途——每日和蜜蜂抢夺花粉。

每天都有其它课题组认识的或不认识的同学给杨海川发信息,帮忙看他们的材料长势如何?是否能够帮忙做杂交?同时也下地帮组内的师兄师姐们看看年前插秧的材料是否到了开花的季节。每日的生活忙碌且充实,杨海川想着,其他人都被隔离在家里,至少自己还是拥有一片蓝天和满院子绿意。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没有一个冬天不会逾越,以杨海川为代表的研究生们,期待着能在狮子山下与大家重逢,共赏南湖春光。

(通讯员 盛柯 审核人 和希顺 欧阳亦聃)

责任编辑:鲁艺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