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为精致的书柜木纹,伴着书籍特有的油墨暗香,三三两两的“读客”正倾心悦读。倍阅书店室外淅淅沥沥下着小雨,室内灯光柔和温馨,一幅“读书正当时”的画卷。
9月14日晚,资源与环境学院蔡鹏教授来到这里,以“与草木为友,与土壤相亲”为题,带领新生探知土壤世界、感知资源环境和谐之美。
“土壤是有生命力的”
“欢迎来到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来到这里的同学都是英雄的同学!”“达芬奇曾说:我们对土壤的了解还不及对天体宇宙的了解。”时间还没到,蔡老师就和坐在圆桌周围的同学们聊了起来。
活动正式开始,蔡老师对同学们说:“我没有特意做课件,也没有框定今天的主题,大学里就是要倡导自由、平等的交流氛围,请同学们大胆地讲。”
新同学们略改拘谨的神情,气氛逐渐轻松活跃起来。园艺2003班的钟玲益同学第一个提问:“总有人说,农业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就是‘种田的’,但来学校的这些天我却发现农业事关国家大事,且与科学技术息息相关。您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Soil is alive.同学们知道吗,1克土壤里约有70亿个微生物,相当于全球的总人口数,正因为有这么多微生物的存在并发挥作用,土壤才拥有了‘生命’。”蔡老师饶有兴致地接过话题。
“土壤健康,人类就更健康,星球就更健康,这是我对土壤的理解。”他补充到,中低产田占比大、耕地污染、水土流失等等,近年来,严峻的土壤问题日益凸显,更加需要土壤研究者、生态环境工作者利用自己专业知识、创新技术,来保证国家的生态安全、粮食安全。
“老师,碳补偿您应该知道吧?”信息2001何嘉乐的发问把大家都逗乐了。“A little.”老师谦虚中不乏幽默地作答。
“你这个问题很大啊,碳补偿其实是一种新的理念和观点。”蔡老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大家介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大家想的往往是保护环境。但现在更应该关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
被环工2003班李盈琴同学问及“生物修复的可行度有多高”时,蔡老师边说边比划着:“植物也是很聪明的,会更愿意吸收土壤的氮、磷,而不吸收砷元素。另外,土壤中的重金属只有先活化为游离态,才能被植物吸收,所以生物修复的瓶颈还是很大的。”
“学习土壤的‘默默无闻’”
“农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从高考录取分数线上来看,农业专业的热度远远低于计算机、经济等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2007班的李芊饶同学感叹到。
“哎呀,大家提出的都是比较深刻的问题!”蔡老师扶了扶眼镜,若有所思。“三全育人、家国情怀,这些都是我们从事农业教育的动力。”
“一颗土壤里,各种微生物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和不同的微生物竞争、合作,人类与之相似。”蔡老师以土壤喻人,为李芊饶解惑,“无论是专业的分流还是未来的职业选择,都是要遵从自己的内心,明确自己的兴趣在哪里。不要过于在意外界的看法,只要你感兴趣,也能做得很出色、过得很幸福。”
谈到我校的土壤研究,他平和的语气中洋溢着自豪:“土壤里的问题太多了,我们研究的东西都是国家所需求的,我们在努力地做,这就是我们的家国情怀。”
环科2003班王一涵同学对于大众对土壤污染的关注度表示担忧:“水污染可以看到水质变差、水流变色,空气污染也可能通过雾霾被反映出来,那土壤被污染了怎么才能被大家直接看到呢?”
蔡老师给出的答案是,相比于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的确较为隐性,长期以来受到的关注度也较小。但如今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土壤安全和食品安全、人类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土壤污染问题也会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当然,这也离不开对大众的土壤学教育、宣传。”他这样作答。
“我自己也从土壤中学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蔡老师话锋一转,“土壤其实是很‘吃亏’的,例如土壤污染后,其中的胶体、纳米颗粒会将重金属固定在其中,阻止其向作物、地下水的迁移,而这些往往不为人知。土壤人亦是默默无闻的,在社会上很多人对于我们选择土壤学进行研究难以理解,但这是我们所热爱的。”
“‘做中国的研究,做世界的科学家。’我常用这句话来鼓励自己。”轻描淡写的话语和自信的神情,无不流露出他对土壤学研究坚定的追求。三两同学附耳低言、啧啧称赞,似乎也为蔡老师的情怀而动容。
“大家都有一道‘生命的亮光’”
窗外不时飘来草坪音乐会的婉转乐声,一直没有吭声的同学也跃跃欲试着举手提问。“你终于鼓足勇气说啦?”蔡老师起身,向来自园林2002班的李泓霖同学递去话筒。
“我想,土壤研究能不能和食品工程学科交叉研究。现在网上经常说‘吃土’,土壤那么多种微生物,可以怎么利用起来呢?”李泓霖同学的“吃土”言论着实让大家吃了一惊。
“你要不要先试试看,在淘宝上开个卖土的店?”蔡老师风趣地回应,“谢谢你,你的想法还挺超前的!在未来说不定我们真的会有健康土壤,吃一点就改善人的某种身体功能。”
谈笑间,同学们问起在大学该如何作选择。蔡老师则现身说法,爆出了自己的许多“家丑”。
“大学、社会往往关注了两种人:优秀生和后进生,中间群体则和土壤一样,总是被忽视。而我大一的时候正是中间群体中的一员,卖过面包、摆过地摊、参加过各种演讲比赛、当过班长,但结果大都不尽如人意。”蔡老师说,是研究生时期生命中那道光的出现,让他积攒的能量从此爆发。
(记者 川竹 摄)
照亮蔡老师生命的那道光,一份来自于研究生导师,另一份来自于爱人。“我的导师特别与众不同,他上课的时候总喜欢穿两件衣服,一件是粉色小衬衫,另一件则是黄色小短袖,让我觉得他很讲究,很不一样。”蔡老师回忆,因为导师黄巧云教授的独特风格,他对土壤的喜爱越来越痴迷。
导师的重视让蔡老师开始全心投入科研,爱人的出现则让他责任感倍增、动力满满。“我们是在做磨土实验的时候相识的。这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在磨土的过程中,许多微生物发生作用,会让人心情愉悦、愿意交往。”
“先不要急着做选择,不断去尝试、试错,当你通过这些苦难和挫折把自己提升起来的时候,未来一定是有属于你的机会的。我相信,有一天,生命中会有一道亮光出现的。”蔡老师笃定的话语,让在场对未来感到迷茫的新生们踏实、安心。
交流结束,同学们若有所思,三三两两相互讨论着,背影镶嵌在霓虹下、雨夜中。
(本文作者系学通社记者 黄雅姿 于栩申 记者 川竹 审核人 吴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