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处山峦叠嶂、云雾缭绕,宛如仙境;近处层林尽染、秋景如画,人们喜上眉梢。
这里是建始县长梁镇金塘村,她坐落在半山腰,成片猕猴桃发出诱人的香。
华中农大定点扶贫8年,可喜的变化正在这个平均海拔860米的小村庄里发生。
村支书刘杰:“未来越来越有盼头”
“这是金塘一号,这是金塘三号,这是金魁……”金塘村党支部书记刘杰站在自家猕猴桃基地里查看猕猴桃长势,介绍猕猴桃种类。谈到猕猴桃,他总是眉飞色舞,如数家珍。
刘杰查看猕猴桃长势(记者 徐行 摄)
在一棵猕猴桃树下,刘杰兴致很浓,他摘下一颗桃,放在秤上称,143.7克!“现在是八成熟,再等两周,150克没问题!”刘杰的语气中透露着自信和欣喜。
说起今年的收成,刘杰在田埂边和记者算了一个账:“一棵树300多颗果子,一棵树90斤,平均10元每斤,一棵树可收入900元,每亩地5400元,自家承包的200亩果园毛收入108万……”
然而,大约7年前,村里的猕猴桃完全不是这般欣欣向荣的景象。彼时,“红阳”“金桃”等品种发生大面积溃疡,900亩猕猴桃成片死亡,“谈桃色变”的记忆一直铭刻在刘杰脑海里。
“感谢蔡教授,在最艰难的时刻,来到我们村,驻村救治猕猴桃。”刘杰说,“蔡老师在地里一待就是一整天,观察、取样、检测、分析、配药,为树‘看病’,时常忘记吃饭。”他指着一棵嫁接的猕猴桃说,这棵树树干是原苗,“头”却嫁接的“金塘一号”。在蔡老师的帮助下,金塘村900余亩猕猴桃通过品种改良告别了溃疡病。
刘杰说的蔡老师,就是我校蔡礼鸿教授,长期扎根金塘村定点扶贫。“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奖”“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先进个人”……近年来,他每个月必到金塘村驻村3到5天,帮村民解决猕猴桃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等问题。
早在2009年,刘杰就被在当地有着“猕猴桃王子”的美称。“那时候主要采用传统方法种植猕猴桃,与蔡老师的科技种桃相差甚远。”刘杰如是说。
刘杰接受记者调研采访(记者 刘志伟 摄)
望着漫山遍野的猕猴桃,刘杰显得意气风发,他说:“有了华农的帮助,村民的信心现在已经恢复,我们未来的生活也越来越有盼头了!”
“二徒弟”秦文庆:“感恩蔡老师”
屋子干净整洁、猪舍简单大方、庭院里长势正好的兰花和多肉植物共同展示着这家人的能干与持家。
这家的主妇便是远近闻名的猕猴桃“土教授”,人称蔡礼鸿教授“二徒弟”——秦文庆。
秦文庆接受记者采访(记者 徐行 摄)
“蔡老师让我走上了科学栽培的道路。”秦文庆介绍到,20年前自己曾种下了一亩猕猴桃,那时的她不懂如何剪枝,也不懂病虫害防治,只能“靠天吃饭”。“蔡老师测量土壤酸碱程度、检查农药配方、检测叶片微量元素等一系列操作,让我眼界大开。”
从此,只要蔡老师来村指导,秦文庆就跟着学;只要有蔡老师的培训讲座,秦文庆就参加。只读过6年书的她一天天地钻研,在种植实践中慢慢摸索。
她的勤奋与好学让蔡老师颇为感动。“你就当我的徒弟吧!”他主动对秦文庆说。久而久之,秦文庆成了当地十里八乡的猕猴桃种植技术指导员。
而她,也从来不保留自己的种植“秘诀”,为贫困户传授经验,农忙时还叫上周围的村民来除草杀虫剪枝,学技术、开工资,带领大家一起致富。
秦文庆家的6亩猕猴桃就在房前屋后,是典型的“庭院经济”。可别小看这6亩地,小而精、小而强,每年可收入5到6万。因为口碑好,绝大多数是“老客户”和“回头客”,每年前来现场采摘的人也不在少数。
猕猴桃称重(记者 徐行 摄)
在秦文庆眼中,华农人是她的好“亲戚”。今年,疫情之后第一次与蔡老师见面时,她激动地跑到村口迎接。见面一刻,她热泪盈眶:“他真的就像村里的定盘星一样!”
金塘村民:“每栋楼房都有华农故事”
金塘村的山顶上有一片“金塘林”,70余亩猕猴桃树正在这里茁壮生长。这里的猕猴桃规模种植,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因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资源禀赋,爽脆、清甜,带着一股奇异香气的猕猴桃成为了大山里的“特别馈赠”。
“金塘林”中,一根根长满青苔的猕猴桃树根部,还清晰留着8年前蔡老师“治溃疡病”的痕迹。
农业合作社“金塘林”(记者 刘志伟 摄)
在蔡老师等华农人的帮助下,金塘村的面貌正在悄然改变。2016年至2019年间,村里规模种植的猕猴桃连续迎来丰收,香甜的口感让果子供不应求,不到一个月,500亩猕猴桃便销售一空,老百姓年平均收入达到了2万以上。
如今,猕猴桃被称为当地农民的“脱贫果”和“幸福果”,目前已有80余户180余贫困群众因种植猕猴桃而脱贫“摘帽”。
金塘村点缀在“金塘林”周边翠绿的山坡上。村里的楼房多为三层,光鲜亮丽,在蓝天白云下格外醒目。“每一栋房子都有猕猴桃的贡献,每一栋房子都有一段华农故事!”刘杰说。
金塘村远眺(记者 刘志伟 摄)
如今,村里已经建立了猕猴桃合作社,规模化的经营模式让村民初次尝到“分红”带来的快乐。“我们还将建设两个冷库、一个果实分拣车间、一个蓄水池、一套水肥一体系统。还要采纳蔡老师的建议,使用沼气渣等有机肥,既出产量又保证果实无毒无害。”事实证明,智慧农业是建始猕猴桃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未来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谈到未来,一旁的“秦大姐”乐呵呵的。“秦大姐”就是秦文庆的大姐秦文中,她也是因种植猕猴桃而发家致富的“队伍”中的一员。
记者准备离开金塘村时,秦文庆手提一包刚晒干的花生,热情地分给每位华农人,脸上洋溢着难以言表的感激。而一旁的刘杰也同时接到了两个好消息:11月10日,“金塘一号”将获农业产品新品种认证;全村的猕猴桃将以“消费扶贫”和“订单农业”的方式销售。
金塘村的故事还未完待续。不过,故事的主人翁始终离不开华农,离不开蔡礼鸿等老师,离不开产业扶贫,也离不开刘杰、秦文庆等村民的勤劳与好学。这恰是我校“六个一”扶贫模式的最好例证,也是当地脱贫攻坚的最好言说。
(本文作者系校新闻中心记者 川竹 审核人 吴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