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华农人物 > 正文

【党员生活】像鲫鱼,像乌龟,像大马哈……马博士想奋斗到70岁

核心提示: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以来,全省已选派科技特派员25000多名,其中省级3757名。我校水产学院教授、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马徐发正是其中之一。

从1999年福建省率先推出科技特派员制度并影响到全国,至今,这支让技术“长”在泥土里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已在全国乡村服务20余年。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专门作出重要指示: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年来,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使广大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湖北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制度实施以来,全省已选派科技特派员25000多名,其中省级3757名,实现涉农县(市、区)全覆盖。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马徐发正是其中之一。

1

明明是大学教授,却被渔民们称为“土专家”。

明明每周都回老家,却很少抽时间看望年迈的母亲。

明明帮老乡们挣了不少钱,自己却只穿儿子的旧球鞋。

水产专家马徐发,心里装的只有鱼和渔民。

他说:“我要像鲫鱼那样,即使在恶劣环境下也能充满活力;像乌龟那样,在漫长的征程中始终不放弃;像大马哈鱼那样,哪怕前进道路上充满千辛万苦,也要竭尽全力到达它们生命的起点和终点。”

在马徐发心里,他生命的起点和终点,就是农村那片广袤的土地,那一汪汪深深浅浅的鱼池……

2

17载,授人以渔

每周一在华农上完课后,周二一大早,马徐发就驾车从武汉前往黄冈市红安县。

红安县高桥河镇,是原国家主席李先念的出生地,革命战争时期还走出了陈锡联、张仁初、王近山等一批共和国高级将领。由于地处大别山区,这里曾一度十分贫困。

在石头垸村千亩精养鱼池扶贫基地边,渔民一见到马徐发,就热情地打招呼:“马博士来啦!这两天天冷,鱼都不吃食了,您快看看。”来不及喝口热水,马徐发赶紧穿上下水裤往池子里蹚。11月的深秋,池水冰冷,鱼都不起水。

3

8年了,马徐发对这个千亩鱼池的一鱼一草都十分熟悉。2012年,马徐发带着学生们来到高桥河镇石头垸村,立志发展精细化渔业,将抛荒的土地利用起来,帮助周边村民脱贫致富。1年后,扶贫基地建成。随后开展了草鱼、黄颡鱼、黑尾鲌等健康养殖技术的应用,吸纳该村18个贫困户参与基地生产,人均年增收3000多元。

在石头垸村忙活半天后,马徐发脱下下水裤,匆匆跟渔民告别,赶赴下一站——华河镇新庙村。

这里曾是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驻地,当地准备将旧址恢复后发展红色旅游。

“我想抓住红色旅游的机遇发展特色渔业,带动周边村民致富。”马徐发满怀希冀地说。

投资的是村里的党员汪元松。2012年春,在外务工的汪元松带着自己全部家当10万元回村发展水产养殖业。刚开始没多久,鱼池的鱼不仅不吃食,还纷纷跳出水面。得知消息的马徐发连夜带着药从武汉赶来。原来由于天气炎热,水里供氧不足。

“要是没有他,我的血汗钱就全打了水漂。我看着马徐发摇着船在鱼池中央帮我撒药,一忙活就到凌晨了,汗水把衣服都湿透了。他和我非亲非故,让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第二天,汪元松想表示感谢。马徐发婉拒后拿出自己带来的油和米,和汪元松来到了附近一户80多岁的独居老人家里。“马博士和那个老人素不相识,只是听说老太太一个人生活很艰苦,也没说什么,放下油和米就离开了。”汪元松回忆道。

耳濡目染之下,汪元松将村里的残疾人、贫困户请到鱼池来务工:“马博士是有大爱的人,我们也是党员,不能落后啊!”

2003年,博士毕业的马徐发便开始了他科技助农之旅。“三下乡”“科技特派员”……只要有科技助农项目,就有马徐发的身影。

17年,马徐发的足迹遍布红安12个乡镇300多个行政村。

4

白天,马徐发跟渔场职工一起开荒植树种草、修整鱼池;晚上,在临时搭建的板房规划渔业生产设施、编写项目申报书。荒郊野外的板房内,不仅有蚊虫叮咬,还时有毒蛇出没。马徐发以苦为乐,最终形成了年产20亿鱼类苗种的生产能力,并建成省级和国家级鲂原种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

红安县水产局党总支书记刘汉诚认识马徐发十余年了:“他是县里的名人,从事水产业的都认识他。十几年来,他帮过的渔民数不胜数。不论是白天还是深夜,只要渔民有疑难,随时给他打电话或现场视频,哪怕是凌晨两三点,他都会专业、耐心地解决。而不论是上门技术指导,还是开展培训授课,马徐发都是义务劳动。”

村民们笑着说“他这么厉害的大学教授,毫无架子,整天泡在村里,像个‘土专家’。”

用科技,改变落后

除了在学校授课以外的时间,从红安到大冶,从仙桃到建始,哪里的农村需要水产业科技帮扶,马徐发就赶去哪里。经常下午下课开车出发,到村里已是深夜。很多村民担心他晚上开车不安全,他却说:“我早点出发,就可以节省时间多走访几户渔民。”

这么辛苦为什么?

面对这个问题,马徐发愣住了:“我没想那么多,只知道每天做这些实事让我很快乐,很踏实。”

5

只要和马徐发一起吃过饭的人,都会发现,他吃饭十分认真,丝毫不浪费,总会把饭菜吃得干干净净。

马徐发出生在红安县一个农村家庭,“吃不饱”是他对童年最深的回忆。

1993年,马徐发填写高考志愿前有些举棋不定。突然,《中国青年报》上一篇通讯报道让他眼前一亮:福建沿海一批创业者依靠科学技术养殖鳗鱼迅速脱贫,有人甚至成为百万富翁。

“我感到十分振奋,觉得找到了方向。”马徐发果断放弃了原华中理工大学(今华中科技大学)的预录报名资格,填报了华中农业大学水产系。

“我永远记得,大学一年级的学费,是村里的乡亲一分一毛给我凑出来的。当时,我就暗暗在心里发誓,一定要加倍回报,至少让父老乡亲都吃饱穿暖。”

进入华农后,马徐发遇到了专业导师熊邦喜。这位我国自己培养的首位水产养殖博士同样来自红安,他引导马徐发立志一生做好“水产”这一件事。

通过学习,马徐发也深深明白,只有科技才能真正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马徐发没有急于求成,而是潜心读书,他不仅获得湖北省三好学生、农业部何康奖学金等80多项荣誉和奖励,还在大二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6

“我在革命老区长大,从小就知道共产党是为大家谋幸福的,这正是我的人生理想。”马徐发说。

从本科到博士,再到留校任教,马徐发始终深耕水产领域。顺利完成了两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一项农业行业专项、一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和推广任务,更先后获评湖北省“三下乡”先进个人、全省水产技术推广先进个人、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等,以及2016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7

马徐发的科技成果,没有停留在纸上,他用激情、智慧、汗水在祖国美丽乡村撰写着“大文章”。

据悉,红安县每年有10多家企业请马徐发做水产养殖或生态农业规划,这些企业10年累计投资3260多万元,创造渔业经济效益1.25亿元,新型职业农民在广袤农村地区形成了一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气象。

用一生,实现承诺

“带着村民,一起致富。”这个承诺,马徐发从高三践行至今。

8

红安县华家河镇新庙村九组赵先学一家三代6口人,除了幼子之外其余4人最高文化水平为小学毕业。外出打工一年挣5万多元供一家人,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三代的积贫压得上有老、下有小的赵先学喘不过气来。

2016年,马徐发得知情况后,主动向赵先学提供帮助,不仅手把手教他发展水产养殖业,更自掏腰包拿出1万元借款支持。赵先学说,是马徐发让他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2016年8月,池中的鱼身上突然出现红点,赵先学惊慌地赶紧给马徐发打电话,马徐发二话不说就带着药赶来。原来,因为静水养殖,加上周边村民的养猪废料进入池中,导致鱼生了寄生虫。马徐发当即对全池进行消毒、杀虫,又和赵先学一起改善鱼池周边环境。

如今,赵先学的鱼池从2亩逐渐增加到了5亩,还在马徐发的帮助下开展原生态净水养殖精品鱼。他开玩笑地说:“如今,我一年要是挣不到10万元,可是要找马博士的!”

在革命老区七里坪镇张石河村,曾经深陷贫困的吴辉豪,2015年在马徐发的帮助下开展水产养殖。马徐发不仅送技术,还送鱼苗,丰收后还帮忙联系销售。在马徐发“全产业链”的帮助下,吴辉豪原来承包的5亩鱼塘,如今已经发展成了近20亩。

看着自家在建的二层小洋楼,吴辉豪笑得合不拢嘴。还是单身汉的他开心地说:“最感谢的就是马博士,等房子建起来,我就得娶老婆了,到时候把你们都请来喝喜酒!”

如今,红安县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县水产品养殖总量超过13000吨,100亩以上养殖大户达到57个。水产养殖对于红安县从国家级贫困县中出列发挥了重要作用。

华农水产学院渔业资源与环境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周琼表示,马徐发是支部党员科技扶贫的典型代表,在他的感染和带动下,所在支部围绕产业扶贫、科技兴农广泛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先后涌现出“冷水鱼”精准扶贫专家张学振、“湖北省产业教授”何绪刚、“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李大鹏等一批先进个人。

9

谈及未来,马徐发心中有一张在江湖塘库和田间地头描绘多年的蓝图。他希望除了红安,能在湖北省其他农村多建几个示范基地;建几个田园综合体的美丽乡村范本;带动一批能推广水产养殖技术的带头人;进一步改善全省的水生态环境,让更多的人能享受到安全、营养、高品质的水产品。

他笑着说:“生态环境好了,人也会越来越长寿,我应该到70岁还可以奋战在野外鱼塘边。我要一张蓝图干到底,在最广阔的农村阵地上,为打赢脱贫攻坚和蓝天保卫战发起冲锋,更好地去实现人生梦想。”(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赵雯;摄影 黎家智;通讯员 苏历华)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MId0FvG1wYcDTCvvzwUvg

责任编辑:蒋朝常 林为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