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社会服务 > 正文

一位博士两年三万公里的“援藏行”

——记第19批、20批援藏博士服务团成员刘秀群

核心提示:通透的蓝天、洁白的云朵、巍巍的雪山、澄澈的湖泊、漫山的牛羊……这是大多数人心中所想的西藏,而在园艺林学学院副教授刘秀群心中,西藏,还有着特殊的含义。本文讲述刘秀群的援藏故事。

通透的蓝天、洁白的云朵、巍巍的雪山、澄澈的湖泊、漫山的牛羊……这是大多数人心中所想的西藏,而在园艺林学学院副教授刘秀群心中,西藏,还有着特殊的含义。

2019年1月,作为中组部、团中央组织的第19批博士服务团成员,刘秀群到西藏农牧科学院挂职院长助理,一干就是两年。

“无论是在教学科研,还是社会服务,只要能奉献自己的一点力量,这就是作为一个普通老师的责任与担当。”在工作总结中,刘秀群这样写到。

如今已经结束援藏服务期的他,回忆着曾经的过往,似有说不完的话,“感觉我又回到了拉萨,回到了金珠西路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二楼的那间办公室。”

“既然组织信任我,我义不容辞”

“西藏,美丽干净,令人神往。但对我而言,那里还将是充满挑战和未知的地方。”2019年1月,正在咸宁出差的刘秀群接到园艺林学学院党委书记张宏荣的一通电话后,心中开始有了思考,原来是学校计划选派他作为援藏博士服务团成员到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挂职。

去还是不去?挂断电话几分钟后,没有太多犹豫,刘秀群便作出了也许是这辈子他认为最正确的决定——去!“这是西藏对我们学科专业的人才需求,这就是为国家做贡献,既然组织信任我,我义不容辞。”想定,他拨通了武汉家中妻子的电话。彼时,刘秀群的第二个小孩刚满1岁,原本还在担心家里可能不支持他,没想到妻子的一番话让刘秀群着实感动不已。“妻子和我说,她愿意支持我去西藏发光发热,她会做好这个家的坚实后盾”。妻子给予的精神支持,无疑给刘秀群打入一针“强心剂”。

面对缺氧、干燥、低气压、强紫外线的高原环境,身体条件能不能适应,工作内容熟悉不熟悉……这是出发前,刘秀群想得最多的问题。

刚到西藏第一天,刘秀群终于体会到青藏高原的“厉害”。1月的西藏,即使在拉萨,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也只有正常的50%,头痛、耳鸣、流鼻血随之而来,脑袋昏昏沉沉却辗转难眠,就连简单的爬楼梯都是气喘吁吁。“如果连这些困难都克服不了,还怎么开展工作。”刘秀群暗自给自己打气,即使农牧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扎西同志多次询问,他也从没诉过苦。为了能尽早融入开展工作,三天后,还在高原适应期刘秀群便走进办公室。他说,其实援藏博士团一起来的大家几乎都很快投入到了工作中,他不是最“特殊”的一个。

“对我来说,这是一次重要的机会”

作为援藏博士团的一员,刘秀群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承担科技任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来支援西藏。怎么发挥?作为从事植物种质资源研究的刘秀群开始谋划,很快“机会”就来了。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国家关键性战略资源,为了查清“家底”,2019年4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共同开展的“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来到了西藏。由于是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普查和征集、系统调查和抢救性收集等工作,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便委托区农牧科学院牵头完成。时任农牧科学院院长的尼玛扎西便想到了刚来援藏挂职不久的刘秀群。

“对我来说,这是一次重要的机会。”从制定整体实施方案,到召开启动会,再到组织业务培训,刘秀群丝毫不敢懈怠,一丝不苟地投入在技术负责人的工作中。依托专业背景,刘秀群还提出了西藏农作物种质资源系统调查与收集的十个关键问题,事实证明,这为之后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方向性引导。

2020年7月,刘秀群还在尼玛扎西院长的建议下组了一个调查队,5人小组开始了山南市的农作物种质资源的“调查和收集之旅”。在近4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几乎走遍了山南市隆子、乃东、扎囊、贡嘎等4个县区,不仅走村入户百余家,向农户征集农作物种质资源,还翻山越岭,寻找收集野生农作物种质资源。

2020年8月在山南市贡嘎县走村入户收集西藏农作物种质资源(右2)_副本

2020年8月,山南市贡嘎县,刘秀群(右二)走村入户收集西藏农作物种质资源

村民不懂汉语,他们就在“翻译”耐心的解释下让村民理解他们的意图;山路不通车,他们就在山脚下车,徒步爬山,常常一爬就是三、四个小时。“在这里,走同样的路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更别说爬山了”,但小组成员相互鼓励,相互扶持,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收集鉴定了100多份西藏农作物种质资源。

“从筹备到实施,虽然这个过程持续了很长时间,但让我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了西藏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现状,非常值得。”刘秀群如是说。

“遇到的困难根本没什么”

青藏高原植物种类繁多,植物地理成分交错,植被类型复杂,特别在藏东南,特色生物种质资源丰富,从来都是植物科学家的“天堂”。对于刘秀群来说也是如此,但他想的并不是自己研究的课题,而是心心念念的西藏。

为了做好西藏的特色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刘秀群整合了农牧科学院青稞、牦牛等方面的专家,并作为主持人申请获批了自治区的科技计划重点研发项目,多次奔赴藏东南的林芝、山南等地区进行野生花卉资源的调查与收集。70余天的奔波,跑遍了两市的十多个县,而旅程中的险情让刘秀群记忆犹新。

7月底、8月初的林芝,多雨,天气变幻无常,道路多处塌方。从墨脱结束调查正准备返回拉萨时,刘秀群在路上被“截”住了。大雨的持续冲刷,位于国道318线波密县雪瓦卡村路段的达打桥被泥石流冲毁,交通中断了。波密是墨脱到林芝的必经之路,而想尽快回到拉萨,又必须先到林芝。“山区气候阴晴不定,原地等待不是办法。”在当地师傅的指引下,团队只得调转车头,另寻他路。原本8小时的路程,刘秀群和团队“南辕北辙”绕昌都、走那曲,车子走了3天才回到拉萨。

“这还不是最险的经历!”谈起另外一次野外种质资源收集经历,刘秀群至今还心有余悸。在一次去林芝察隅县的路上,刘秀群和团队的三辆车行至一段艰险山路时,由于靠近河边的路被连夜大雨冲垮,道路陡然变窄,为了避让对向一辆速度较快的车,团队一辆车的后视镜被撞掉了。当途经有着最美最险“天路”之称的“怒江72拐”时,刘秀群乘坐的车又不慎撞到了路边护栏,看到旁边就是悬崖,坐在副驾驶座位的刘秀群吓出一身冷汗。好不容易到了昌都八宿,此时已日落西山,为了赶时间,他们换了一辆车后继续前行。俗话说“事不过三”,刘秀群还是经历了这一天的第三次惊险。临近察隅已凌晨一点,开车师傅因为疲劳操作不当,在一处拐弯处,汽车差一点儿冲下山崖。从此刘秀群给自己定了个“规矩”——绝不赶夜路。

2020年7月在林芝市巴宜区色季拉山收集西藏野生花卉资源(右1)_副本

2020年7月,林芝市巴宜区色季拉山,刘秀群(右一)收集西藏野生花卉资源

虽然经历了几次惊险,但好在有惊无险,在刘秀群心中,能够为西藏的特色生物种质资源保护等做点贡献才是最重要的。野外调查,他经历过无路可走而开辟小路走向山顶,经历过在山间遭遇倾盆大雨在林中避雨,经历过“暴走”五个小时只为找寻新的优异的生物资源……“过程不容易,但每每看到这些种类丰富、性状优异的种质资源,那真的是心潮澎湃,这就是上天赐予我们人类最珍贵的礼物,所以遇到的困难根本没什么。”刘秀群兴奋地说道。

两年时间里,刘秀群走遍了拉萨、林芝、山南、日喀则、那曲、昌都、阿里等50多个县区,行程超过30000公里。

“他就像一束光照亮着我”

援藏博士服务团的服务期一般为一年,原本在2019年年底就应结束援藏服务的刘秀群却选择了再延期服务一年,这与一个人有莫大关系,而这个人的精神也让刘秀群这一生都会铭记于心。这个人就是尼玛扎西,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院长。

作为院长助理的刘秀群刚来农牧科学院时,尼玛扎西非常高兴,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高学历人才是我们的宝贝,你们来了就好了”。据刘秀群回忆,尼玛扎西工作无论多忙,总会和农牧科学院的工作人员交代又交代,一定要照顾好刘秀群的生活。在尼玛扎西看来,刘秀群一个人在西藏工作十分不易,不能太苦了他。

一开始,尼玛扎西安排刘秀群主要负责农牧科学院绩效改革的探索和激励机制的建立。“现在的西藏已不是以前的西藏,国家的扶持让这里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就是缺人才。”刘秀群在一次自治区组织部召开的高层次人才引进会议上,看到尼玛扎西亲自写了整整4页的农牧科学院人才引进意见和建议,让他深感人才对于西藏多么重要。“尼玛扎西院长曾告诉我,没有好的条件待遇,只有感情留人,所以很多工作的关键就是更有利于培养人才,留住人才,要让人才活起来。”刘秀群被尼玛扎西对人才渴望的精神打动了,也就是那时,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援藏服务中倾尽全力,不负组织的信任。

经过一年的相处,刘秀群也渐渐被尼玛扎西的人格魅力感染了,在援藏一年服务期满时,刘秀群主动提出要再援藏一年。

在刘秀群手机里一直保存着一张照片,照片上是阿里地区岗巴县吉汝村的青稞生长情况,“祖国万岁”的标语在远处山坡掩映。那是尼玛扎西去世前4天在阿里地区开展西藏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时发给刘秀群的。“那里海拔4750米,是西藏全区种植青稞海拔最高的地方”,刘秀群说,虽然只是手机上的交流,但他收到信息时,他能感觉到尼玛扎西院长当时是多么的振奋。“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振奋”,因为除了图片,尼玛扎西还给他发来了一段话——“将来在‘祖国万岁’的下面写上‘西藏极高海拔边境地区农业综合试验站’,为守护好神圣国土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020年9月5日,雅鲁藏布江两岸的青稞已再获丰收,但尼玛扎西再也看不到了,在阿里出差途中,他不幸遭遇车祸去世。尼玛扎西去世后,他的精神感召着西藏的每一名农牧科学工作者,院长助理刘秀群更是如此。“尼玛扎西院长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西藏,他就像一束光照亮着我。其实在西藏还有很多像他这样的人,他们不仅为西藏的农牧科技事业发展做贡献,还在自己的领域用实际行动守边戍边、稳边固边,为西藏的发展奉献着一生,对比下来,我们所做的都不算什么,他们才是伟大的。”谈及对尼玛扎西的回忆,泪水在刘秀群眼眶里打转。

已经结束援藏服务期返回武汉两周的刘秀群仍然牵挂着西藏。2020年1月,农牧科学院党组指派刘秀群作为主要负责人组织专家撰写《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高原特色生物产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2020-2025)》,这个计划得到了自治区分管领导的多次批示,将成为全自治区“十四五”期间关于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方案之一。“虽然计划已十易其稿且我的援藏服务期满,但我一定会把这件事圆满地做好,发挥我最后的光和热,不负此行。”刘秀群这样说。

西藏,依然美丽干净,令人神往,但对于刘秀群,却有一番特别的滋味,久久不会散去。

(本文作者系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记者 徐行 审核人 张宏荣)

责任编辑: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