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学术交流 > 正文

于歆杰教授来校作“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的相互促进”主题分享

核心提示:4月16日晚,清华大学于歆杰教授作“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的相互促进”主题分享,拉开我校2021年智慧教学系列培训序幕。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杨艳 胡芬芬)4月16日晚,清华大学于歆杰教授应邀在长江雨课堂、腾讯会议为我校教师开展以“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的相互促进”主题的线上分享,围绕近年来我校教师在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等教学实践中的痛点和难点问题展开讲解。我校156名教师参与了本次学习交流。

如何理解混合式教学?

于歆杰首先阐释了慕课、SPOC、在线开放课程、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几个关键词的内涵和联系。他表示,慕课是面向所有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线上教学资源的平台,其初心是为了实现教育公平,而SPOC是为了满足本校学生的学习需求。他提到,在线开放课程的实质是将慕课与SPOC结合,从而达到学生课下学习、课上巩固提高的效果,也就是将传统的学生课下和课上行为进行翻转,即翻转课堂,从学生的视角看,翻转课堂就是混合式学习。而慕课到混合式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精细化的发展过程。

于歆杰认为,处于优质教育资源不再稀缺的移动互联时代,面对知识获取碎片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信息来源丰富化的“00后”大学生群体,高校教师需思考自身的课程是要“Open or Obsolete”?他提出,打造一门学生眼中“金课”的三种策略:一是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用高水平科研经验和成果反哺教学;二是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把能力培养融入知识传授;三是教师要在课堂中即时发现学习瓶颈、分析学生感悟、解决学生困惑,从“我讲明白”真正做到“学生学明白”。

怎样开展混合式教学?

于歆杰利用长江雨课堂现场演示了一堂混合式教学示范课,从时代背景和现实需要辨析传统的教学基本逻辑与新时期的教学基本逻辑出发,厘清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他谈到,混合式教学是基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针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开展“课堂教学内容做减法、课堂教学效果做加法”的教学设计,能打造不同类型的翻转课堂,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助力教师成为学生“高效高质量学习的促进者”。具体而言,教师可利用慕课资源、SPOC课程、雨课堂等教学手段,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分为“课前预习、课内学习、课后复习”相互独立、互为补充的三部分进行教学设计。

如何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于歆杰以“电路原理”课程为例介绍了清华大学、南京大学、青海大学等6所高校基于不同学习目标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重点介绍了清华大学B型大班教学怎样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混合式教学。结合雨课堂的大数据分析,于歆杰阐明了混合式教学课堂节奏应把握的“五感”,即让所有学生有新鲜感、危机感、紧张感,让大多数学生有成就感,让少量学生有荣誉感。基于“Outcome Based Education”理念,他还提出了建设和申报混合式金课的逻辑闭环。

怎样实现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的相互促进?

于歆杰界定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不同,提出课程思政的“思政”实为知识、能力、价值三方面育人之意,厘清了课程思政建设与课程教学改革紧密结合的深层逻辑关系。他结合“电路原理”课程案例,分享了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实现入脑入心的价值塑造、将能力培养有机融入知识传授的相关经验。他最后强调,混合式教学是为了提升学生学习成效,课程思政是为了通过课程育人,两者虽有不同的目的,却能够互为补充,即混合式教学能够为课程思政提供时间和载体,而课程思政有助于提升混合式教学成效。

在分享过程中,于歆杰回答了我校教师们通过雨课堂弹幕、腾讯会议聊天区提出的各种教学问题。就老师们普遍关注的“预习课件或课后练习该布置多长时间?”“如何把课本知识转化为有价值的问题”“教学改革的未来是什么?”等问题,于歆杰提出,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结合学生的在线学习习惯,控制好课外学习时间。他认为教师要改变知识点平铺直述的教学方法,要运营构建情景或场景再现的启发式学习方法。未来教学改革将更加智能化,他希望未来能够对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情况进行基于大数据的自动识别,实现学习者个性化的自适应学习,从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老师们表示,通过这次分享交流,再次加深了对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认识,希望继续举办这种主题交流与示范课相结合的培训,并期望学校持续开展相关教学相关培训。

审核人:鄢万春

责任编辑:徐行 曹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