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社会服务 > 正文

【耕读路上】乡村振兴 再续华农荆楚情

核心提示:湖北省“百校联百县”计划于7月16日在校启动,22日是学校“乡村振兴荆楚行”实施一周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华中农业大学师生以多种形式投身乡村建设,以点带面,推动荆楚大地全面乡村振兴。

7月16日上午,学校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人头攒动,湖北省“百校联百县”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计划暨新农科建设共同体在学校正式启动。“百校联百县”共确定了1502个高校科技支撑服务乡村振兴项目,参加高校101所,其中我校共入围70项,为全省高校最多。

就在一年前的7月22日,学校正式实施“乡村振兴荆楚行”。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的重要时刻,学校以这种方式为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奉献着智慧和力量。

IMG_9389-2

荆楚大地,山川如画(学通社记者 孔繁霄 摄)

,扎根大地农学人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学校师生勇做扎根于大地的农学人,在荆楚山川中书写人生答卷。9年前,学校与与建始县联合制定《华中农业大学定点扶贫建始县工作规划(2013-2020)》,携手开启了为期八年的精准扶贫历程。建始扶贫,就是学校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个缩影。

7月6日,鄂西南地区暴雨红色预警来袭,位于恩施州建始县大山深处的三里乡扎鱼口村首当其冲。雨后,低地农田涝水、部分山路滑坡。学校派驻扎鱼口村第一书记杨胜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和县委组织部驻村“尖刀班”的同志们一起,跑遍了村子中十多公里山路,查看灾情并组织救灾。

IMG_9410-3

建始县坐落于山谷中的村落(学通社记者 孔繁霄 摄)

每年5至7月是建始县的农闲时分。“好,华农来的杨书记好,华农的师生好。”一走进扎鱼口村,几名乡亲围坐在一户不大的小卖店前,喝茶、打牌、聊天,听闻“华农”的名字,乡亲们纷纷称赞。这户“向”姓人家说道,家中长期以玉米、马铃薯的种植为主,收成低,近年来开始小范围试种甜柿。谈及甜柿,他们说道:“华农的罗教授每年都要来。”就在7月初,园艺林学学院罗正荣老师团队曾来到村中,查看甜柿长势情况,对村民们进行技术指导。“希望过些年,满挂的甜柿可以卖个好价钱。”

从扎鱼口村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走,可以到达鄂西南山区北部的花坪乡野三河。风景秀丽,泉水清澈,有“野山峡”之称。但在2012年以前,当地渔业养殖户门却苦恼于泉水的冷冽,养的鱼成活率不高。

2013年,水产学院张学振教授来到山区,他对村民们说,好水能养好鱼,但要养适合的鱼。经过研究,他认为低水温条件不适合养殖常见的“四大家鱼”,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虹鳟鱼、鲟鱼等冷水鱼品种。养殖户田大才回忆,张教授曾连续十几天在渔场亲自下水作业,一次就是几个小时。“他本就患有膝盖滑膜炎,从冰冷的水中爬上来时,两腿麻木,要缓上好一会才能正常行走。”农闲时休闲娱乐的扎鱼口村村民(学通社记者 沈雨霏 摄)

农闲时休闲娱乐的扎鱼口村村民(学通社记者 沈雨霏 摄)

建始县委组织部驻扎鱼口村“尖刀班”第一书记谢锡平很感慨于华农师生每年坚持为村民提供技术帮扶。“现在村子要发展,就要着眼于‘人’和‘产业’的建设。”他说,高校的支持刚好可以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学校每年组织的技术指导,让农户的生产技术更科学、绿色,进而带动了村子产业的健康发展。

如今,在学校各科研团队的指导帮助下,建始逐渐形成包括甜柿、茶叶、景阳鸡、猕猴桃、高山冷水鱼等重点发展农产品,仅甜柿种植面积就超过1万亩,发展潜力巨大。

在16日的活动中,校党委书记高翅向社会各界说到,“乡村振兴荆楚行”活动开展以来,华中农业大学的4位院士、600多名教师、9000多名学生同向同行,开展了200多场科技服务、理论宣讲、主题调研、人才培训等活动,在荆楚大地唱响了“宏农学、扬国光、日新永无疆”的新时代奉献和奋斗之歌。

产业农,升级振兴助推器

除了甜柿,线椒也是近年来扎鱼口村新发展的产业之一。村中种植的线椒,是去年疫情过后杨胜勇与建始县晓姚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引进的。企业提供了种子及种植技术 采用“有保底价、随行就市”的方式收购。

就在6月上旬,晓姚农夫食品采购部的工作人员来到扎鱼口村,收购了当地农户种植的线椒等农产品。在山坡上种植的20余亩线椒,为农户新增8万余元的营收。这种“到了收获的时机,许多家助农企业都会来到村中查看农作物长势情况,选择收购的品种和数量。晓姚农夫食品就是扶贫、助农企业之一,是当地藠头、魔芋、线椒等特色农产品的坚定支持者。”生产负责人李华平说,土家族腊肉、手撕黑猪肉、鲊辣椒、酸鲊肉、藠头、玉露茶……细数公司几十种商品所用到的原材料,几乎覆盖了建始县当地大部分农产品。

IMG_9216-1

助农企业的商品覆盖当地大部分农产品(学通社记者 孔繁霄 摄))

李华平介绍,每制作新一批产品,采购人员就会走进各乡村的农户家进行原材料的遴选和收购,即确保用料精良,又保证了当地农户每年的营收。仅在扎鱼口村,山坡上种植的20余亩线椒就为农户新增8万余元收入,推动改善当地农民的生活状况和产业水平。

同为鄂西南地区的宜昌市秭归县素有“中国脐橙之乡”之称,在学校多年来的帮助下,当地脐橙种植和加工产业完善且成熟。

在秭归县烟灯堡村,丰悦脐橙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国华骄傲地说,秭归脐橙的特点是一年四季都可以产果,品种不同品质不同,她说,这些全都要靠邓秀新院士研发团队的不懈努力。

2007年成立的丰悦脐橙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已经由开始的7户增长到现如今的70户、50多亩橙子园。伦晚脐橙是农户们最爱种植的品种之一,每年3月中下旬,成箱的橙子由镇子里的电商物流基地直接发往全球各地。

7月,等待成熟的冬橙伦晚(学通社记者 沈雨霏 摄)

7月,等待成熟的冬橙伦晚(学通社记者 沈雨霏 摄)

纽荷尔等冬橙则是当地农业企业屈姑食品有限公司技术人员青睐的品种之一。研发中心主任何翔说起其中的原因:“冬橙的果皮厚、水分少,适合深加工处理。”屈姑生产基地中,科研人员在我校参与共建“柑橘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研发中心”中忙碌着技术攻关,他们的目标是“从花到果、从皮到渣,全部吃干榨尽”,这些技术也让当地的脐橙深加工产业占据了国内的一席之地。

屈姑集团特色产品橙皮丝(学通社记者 徐心雨 摄)-2

屈姑食品与我校共同研发的特色产品,做到了将橙子“榨干吃净”(学通社记者 徐心雨 摄)

就在去年,橙皮蜜饯产品放置半年就会出现褐变现象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何翔,产品的竞争力会因此大打折扣。我校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王鲁峰得知这个问题,来到生产车间查看问题,认为抗氧化工艺稍有欠缺,可以在产品调配过程中添加一种祛湿剂,并在渗糖工艺之后通过包埋法处理橙皮,辅助改善产品氧化褐变问题。

创新驱动,激发农村新活力

今年5月我校参与举办的第23届武汉茶博会上,建始马坡红茶获“我喜爱的湖北十佳好茶”。三百多年来,马坡村的茶叶种植加工技艺被代代相传,而在数年之前,马坡茶中的红茶加工制作技艺还是空白。在脱贫攻坚中,“创新”就已经成为有效的驱动因素了。

在马坡玉峰十株茶的生产基地门口,一股香浓茶香迎面而来,一块3月份新挂上去的“华中农业大学教学实践基地”的金色牌子映入眼帘。生产负责人王海玉介绍道,“十株茶”是建始县茶叶龙头企业,正是2016年在周继荣教授的指导下,开始利用当地的有利条件制作红茶,填补了这个空白。

经过创新改良后的“马坡红茶”味道香浓(学通社记者 张紫雯 摄)

经过创新改良后的“马坡红茶”味道香浓(学通社记者 张紫雯 摄)

每年春季采茶期一过,工人们就要以茶树新芽叶为原料制作红茶。王海玉说因为每年气候条件不同,茶叶品质都会有不同。他回忆道,周继荣老师每年春天都会好研究团队的师生来基地待上几天,仔仔细细地查看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多个步骤。

“从揉捻时间的长短、力的大小,到发酵时间长短、温度湿度,师生们都反复试验,以确定一个最佳标准。”在专业的指导下,马坡红茶栽种面积达到了3000亩左右,受益茶农近3000人,形成了“马坡”历史名茶、“子母”高山茶、“扎鱼口”扶贫茶三个小产区品牌形成,改善了县域茶产业生态。

现在,马坡红茶还在不断创新,增加了不同的茶香,提升口感新品柚花红茶。随着茶叶在滚了两滚的热水中翻腾,弥漫出柚子花的清香。王海玉说,未来将尝试更多的新产品,希望获得更多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与产品创新一同进行的还有包装创新,由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同学设计的产品包装已经面向消费者展示。早在去年秋季,视传1701班的杨程晨和团队同学来到当地考察,了解当地的茶文化和特色。几个月后,“十株茶”的新款系列包装、标志设计和企业视觉形象识系统应运而生。

按照杨程晨的想法,新包装其中融入了“古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的特色。建始县的山水风光也令同学们难忘,在创作中,山水之景都成为灵感的元素。

对于秭归县的橙农们来说,创新解决了历史上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郭家坝镇烟灯堡村紧邻大王山,10万亩橙树都整齐地种植在海拔落差六百多米的梯田上,错落有致地排列开来。郭家坝镇农技中心副主任寇志伦介绍,在过去,正是这些山地给农业活动带来了很大的阻碍,无论是种植、施肥还是采摘,都给农户们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

IMG_9782-6

共494条、7万米山地轨道运输设备轨道线遍布田间(学通社记者 孔繁霄 摄)

如今,工学院研发的494条、7万米山地轨道运输设备轨道线遍布田间。合作社负责人刘国华说,许多上了年纪的果农都可以顺利完成养护和采摘的工作,节省了人力物力。她也说道,近些年华农参与建设的“水肥一体化”种植系统也深受农户青睐。“大家足不出户就可以远程通过手机监控、操控,提高了种植效率,农产品也更绿色、更规范。”

满山的橙子树(学通社记者 徐心雨 摄)-1

秭归县漫山遍野的脐橙园(学通社记者 徐心雨 摄)

今年,学校“乡村振兴荆楚行”在全省17个地市州选定了17个乡村振兴示范点,开展系统性、整体性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的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形成不同县域、不同发展类型、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示范标杆,以点带面,推动荆楚大地全面乡村振兴。

走出建始、走出秭归、走出鄂西南、走出荆楚大地,乡亲们的笑声依旧不绝于耳。美好生活,正伴随着乡村振兴的步伐越走越近。

(本文作者系学通社记者 孔繁霄 石航瑞 李帆 张紫雯 审核人 魏鹏)

责任编辑:徐行 孔繁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