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华农人物 > 正文

余霞:反哺家乡,传播建始品牌

核心提示:作为第九批省派“博士服务团”成员,文法学院余霞老师反哺家乡,努力传播建始品牌。本文讲述她的故事。

【编者按】一年前,学校选派了4名博士作为第九批省派“博士服务团”成员走进恩施,开始了在恩施州为期一年的挂职工作。一年来,4位博士立足自身专业优势,转变身份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第一线,付真情办真事,做实事办成事,建立特色产业试验示范基地,协助搭建企业科技平台,推动农业产业提档升级,用科技成果帮助老百姓满起米袋子、鼓起钱袋子。南湖新闻网即日起将陆续刊发4期系列报道,讲述4位博士“转变身份与祖国同行,用心用情为人民奉献”的故事。本期将报道文法学院余霞老师反哺家乡,传播建始品牌的故事。

在青里坝村考察时与村书记唐瑛交流青里坝的未来发展_副本

余霞(右)在青里坝村与村书记唐瑛交流未来发展

(余霞 供图)

待到自己学有所成后回到家乡去建设家乡,这对文法学院副教授余霞来说,不止是个人发展的一个美好愿景,更是回报家乡的实际表达。余霞作为第八、第九批湖北省派“博士服务团”成员,连续两年前往恩施建始县,把科研做在祖国大地上,把反哺落实到家乡建设中。

“建始是我的老家,当地方有需要,家乡的发展缺乏人才支持,而我恰好有这个能力,我便回到了建始去建设家乡。”提到两度重返建始,在2020年继续挂职建始县文旅局开展服务,余霞认为理所当然。但奔赴建始当地服务、开展工作面临的重重困难却并不像她说的那样轻描淡写,建始当地宣传水平落后、传播基础差,旅游资源丰富但知名度低,农产品优质但效益差……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摆在余霞面前,但她毫无退意,“去往建始县挂职,对我而言,是从象牙塔走向社会、走进基层、走入乡村,也是一种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

初回建始,余霞感到亲切和温暖,往昔的家乡记忆涌上心头,她在迅速适应环境的同时也意识到当地在品牌传播方面的迫切需求。

2021年3月,余霞接到一个紧急任务,需在一个月时间内为当地特色茶叶做出品牌宣传方案。彼时,她在学校方面还承担着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的指导任务,课程与工作一头也不能放下。“每次到文旅局,感受到的就是一个字'忙'。”余霞笑谈这段压力颇大的往事。她顶着压力尽量平衡地分配自己的精力和体力,做到课程与工作并行。受制于专业差异,她求助于自己的同事,文法学院视觉传达专业的邓玉璋教授。从周五晚接到任务,到联系、召集学生,周六早形成团队动身前往建始县进行实地考察,余霞带领华农的师生团队完成了一次与时间的较量。在建始当地,专业碰撞、师生交流,他们的到来仿佛为干涸已久的建始茶叶品牌建设之壤带来一场及时雨,一个月的时间,同事之间专业协作、师生之间经验交流,余霞和她的团队顺利完成了两套方案,给当地茶农一个满意的答复,让建始茶香飘向了更远的地方。

作为省派“博士服务团”的成员,余霞认为努力推进华中农业大学与建始县的校地合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她不遗余力发挥着桥梁纽带的作用。其中,在高坪镇联系建立的华中农业大学新闻传播学实践中心,便是她为华农新闻传播学科师生在基层搭建的桥梁。

挂职服务期间,余霞带领师生们与青里坝村民们发生的故事,总让她记忆犹深。在湖北省乡村传播调研与建始县农业品牌调研项目中,研究生团队和她一起下到基层,到建始县青里坝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对现今大多数学生来说,乡村生活的经历少之又少,学习期间专业知识的获得也悉数源自课堂,少能在生活中加以实践,这样身临其境的机会是如此可贵。走进乡村的学生面对乡村的事物、景象连连惊呼,深受触动,余霞老师自己也感到欣喜。特殊的学习方式,特定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将理论知识高效运用到实践之中,学生一行21人在先后三次的调研活动中,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方法精进,学习能力提升。

师生在当地调研成果丰硕,造福当地人民的同时,也被村民的纯朴善良、温暖好客所深深感动着。余霞深情回忆到,在一次夏日午后,师生们路过一户人家,因为高温想要进行午休,主人是一位老奶奶,得知来意后同意了调研队的请求并盛情邀请他们留下吃午饭。大家不愿麻烦奶奶,只说可以煮一些玉米,奶奶却立即起身钻进炎热的玉米地摘下许多新鲜的玉米煮好招待他们。玉米的清甜在口中弥漫开来,建始村民的善意也在师生的心间萦绕。

“建始县当地的旅游资源、农产品资源都非常丰富,只是一直苦于品牌传播的局限,我们去往当地,就是为了让建始的好东西走出去,让外面的人走进建始的美丽。”余霞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建始县全域旅游品牌建设作出贡献,她坦言,“看到一个个想法落地,建始县青里坝村逐渐成为美丽乡村,我的家乡也越来越好,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本文作者系学通社记者 肖嘉迅 审核人 赵凯博)

责任编辑: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