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会议进行中(信息学院 供图)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管鹏鹏 )11月18-21日,第8届国际三维基因组学研讨会(The 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3D Genomics)在线上举行。大会围绕三维基因组学测序和影像技术、三维基因组信息学、结构与功能、相关疾病与发育过程以及动物、植物、微生物三维基因组学等主题进行研讨。来自国内外49位三维基因组学领域学者作线上报告,线上参会人员最多时超600人。
本届研讨会由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华中农业大学联合主办,测序中国承办。我校信息学院李国亮教授为本次研讨会组委会主席之一,生科院李兴旺教授,动科动医学院曹罡教授为组委会成员。
大会伊始,清华大学颉伟教授致开幕词,他介绍了三维基因组的由来,回顾了历届三维基因组大会盛况。他表示,当前,研究全基因组的三维空间结构和功能成为基因组学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希望更多科研工作者加入三维基因组学研究领域。
美国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张奇伟教授介绍了目前在三维基因组学中的热点话题与方向,总结了三维基因组学部分研究成果。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Tom Misteli介绍到,基因组空间结构的破坏与许多疾病的状态有关,包括发育障碍、癌症和衰老,在疾病背景下探索基因组结构有望为基因组功能的基本机制提供新见解,并有可能研发出在各种疾病中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任兵教授对CTCF介导的转录隔离机制进行介绍,并且发现CTCF的绝缘效力取决于串联CTCF结合位点的数量以及结合位点的上游侧翼序列。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Maria Pia Cosma教授分享了在体细胞重编程为多能细胞过程中的三维基因组研究。
法国蒙彼利埃大学Giacomo Cavalli教授介绍了真核细胞中三维结构的功能,同时在果蝇和小鼠细胞中发现,染色质拓扑结构域(TAD)和染色质环的形成有助于基因调控,并且还使用了超分辨率显微镜对单个细胞中的染色质折叠进行表征。北京大学谢晓亮教授展示了新开发的单细胞Micro-C技术,揭示了人类细胞中更精细的三维结构(如:染色质环、发卡结构等),该技术可帮助人们在单基因水平上观察到不同细胞间的染色质构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Leonid A Mirny教授分享了染色质结构维持复合物在DNA环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探究了当同一个DNA上多个复合物相遇,复合物之间在体内会相互绕过而避免缠绕。上海交通大学吴强教授分享了转录因子和转录的eRNA在3D基因组折叠和基因调控中的作用。
我校李兴旺教授在大会上介绍了表观遗传在水稻昼夜节律中的影响,揭示了RNAPII和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在全基因组节律性调节和基因表达高度协调。我校博士生王云龙介绍了一种新的TAD预测模型(pTAD),该模型可通过DNA序列和表观遗传信息预测TAD的边界和边界强度,并在多种细胞系中进行验证。
大会各个报告引发了参会者广泛关注和讨论。
颉伟在闭幕致辞中表达了对台前幕后工作人员及所有参会人员的感谢,并对大会进行了总结评点。经组委会讨论,第9届国际三维基因组学研讨会于2022年在武汉举行。
审核人:李国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