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走进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官店镇摩峰中心小学,山峦叠嶂,云雾缭绕,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研究生支教团的5名队员正在这里开展为期1年的教育帮扶。
“山村支教工作的艰苦,只有从事过才深有感触,这是真正的奉献精神!”摩峰小学校长向登双告诉记者,在华中农业大学及九届40余名研究生支教队员的倾情帮扶下,小学硬件设施有了很大改善,教育质量全县排名靠前,更重要的是,支教队员把爱的精神潜移默化传递给当地师生,给大山里的孩子打开了外面世界的窗户,让孩子们受益终身。
建始摩峰小学,是近9年来,华中农业大学携手建始县开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个缩影。华中农大不仅有力支持了建始县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指导帮助建始县逐渐形成甜柿、茶叶、景阳鸡、猕猴桃、高山冷水鱼等重点特色产业。
多年的实践证明,发展各类特色园艺产业是山区农民持续增收的关键,但长期以来,园艺作物优良种子种苗严重不足、产业发展科技支撑不够等问题,制约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
良种繁育就是生产力。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园林院教授邓秀新的提议下,湖北省政府支持建始县在业州镇罗家坝村建设“武陵山特色园艺作物良种繁育中心”,按照“政府主导、高校技术支撑、企业主体”的方式运营。
历经5年,如今的武陵山特色园艺作物良种繁育中心果实累累,四季花香,以建始县产业发展为主战场,推广了华农无籽椪柑等6个水果良种5千多亩,重点推广了武陵山区葡萄无灌溉设施避雨等5项新型栽培技术上万亩,通过现场培训、到专业村讲座等方式,培训周边山区基层农技员620人次,为当地水果等园艺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华中农业大学校长李召虎在武陵山特色园艺作物良繁中心调研时表示,要紧紧围绕良繁中心建设的“初心”,牢记使命,着力于科研生产、推广应用、生态观光功能的一体化基地建设,着力于辐射武陵山区的特色园艺作物无病毒良种供种(苗)基地建设,着力于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产业基地建设。
不仅在建始县,在恩施州宣恩县,华中农业大学园林院教授倪德江27年如一日在伍家台村开展校企合作,指导当地茶企生产运营,伍台昌臣茶业一步步从个体户发展成2021年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在企业内开设了“倪德江人才工作室”。
倪德江说,通过校企党组织共建共享等活动,将进一步加强茶学学科服务地方的力度,坚持“以产带村”,借力茶叶产业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在恩施市的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华中农大园林院副教授蔡兴奎介绍,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学校已有三代人扎根恩施地区开展马铃薯技术研究和良种选育,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和成果。
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如何有效衔接的新形势下,2020年8月,在统筹以往校地合作的基础上,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姚江林一行赴恩施州启动对接“乡村振兴荆楚行”活动。姚江林表示,“乡村振兴荆楚行”是一个长期过程,学校将与恩施州全面合作,学校各个部门、各个学院都要深入恩施州,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技术帮扶合作。
2021年1月,华中农大与恩施州政府签订了《“乡村振兴荆楚行”活动合作协议》,成立恩施州特色农业研究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教授担任名誉院长。校地双方就畜牧、茶、马铃薯等产业,在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人才培养、农业科研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恩施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具备特色鲜明的农业生产条件,华中农大与恩施州合作是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合作双赢。”华中农大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郭刚奇为“特色农业研究院”授牌时表示,要聚焦重点内容和具体解决问题,列出工作清单和年度计划,强化示范、精准对接、协同发力,抓实、抓细、抓好相关工作,力争形成工作亮点,形成示范推广。
在“乡村振兴荆楚行”活动中,园林院重点协调对接恩施州。华中农大园林院党委书记张宏荣说,将进一步发挥学科专业特色和人才优势,整合校内资源,明确工作重点,积极探索校地联动合作发展长效机制,为恩施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与产业指导,助推恩施州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作者:蒋朝常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乐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