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美冬)3月31日,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线上线下同步召开了第六届学术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商讨下一步发展相关问题。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曹晓风院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种康院士、湖北省农科院焦春海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康振生院士、贵州大学宋宝安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王汉中院士、山东大学夏光敏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徐明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张大兵教授、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院士,以及我校邓秀新院士、张启发院士等12位实验室第六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出席会议,实验室70余名师生在会议室参加会议。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姚江林参加此次会议。会议由实验室第六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启发院士、副主任王汉中院士,以及实验室副主任严建兵教授先后主持。
姚江林代表学校对各位学术委员的参会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表示,在今年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食物观”“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生物种业并做出一系列指示等三大特殊的背景下,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如何定位、如何发展、人才队伍怎么组建、科技创新如何进行,请各位委员多提宝贵意见,指导实验室和学校工作。实验室和学校相关部门同志在会后要认真整理委员们的意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并进一步改进实验室工作,为实验室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
实验室副主任张献龙教授从实验室概况、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研究工作以及国内外交流、合作与共享等方面向委员们汇报了实验室2021年总体工作进展状况,并就实验室下一步发展思路和综合改革计划进行了汇报。何予卿、张祖新、郭亮、袁坤、李兴旺、王茂军、殷平等老师分别向委员们详细汇报了各团队最新科研工作亮点。
委员们在听取了实验室工作汇报之后,充分肯定了实验室在2021年取得的各项工作成绩。实验室多年来一直聚焦五个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紧跟科学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基础研究和成果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绩;建设的三个技术研究平台与各个作物团队合作紧密,取得很多交叉成果,对实验室支撑作用明显;年轻研究人员比例高,一年来引进青年人才多,培养学生质量高,有些毕业后能直接到国家一流研究单位当研究员;疫情之下学术交流仍很活跃,学术气氛浓厚。
委员们就实验室如何重组及下一步发展问题,从新形势下实验室的定位和研究方向、研究工作的聚焦点、人员队伍的稳定、体制机制的改革等方面提出了中肯意见和建议。科技部对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的布局思路中强调了“使命意识、系统创新、履职能力”等三大核心内容,实验室需牢记初心使命,定位和目标要稳要准,围绕“种-种质、品种”,做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面对国家粮食安全、大食物观、健康绿色等国家需求,实验室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发力;在国家对国家重点实验室重新定位的背景下,产业“卡脖子”问题要多关注,在方向设计上要考虑区域性产业问题,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新形势下实验室要更好发挥团队合力,在基础研究和应用产业上都做出成绩;实验室要建立技术和管理人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要认真思考新形势下人员评价体制机制如何改革,特别是年轻科研人员评价机制和稳定队伍的问题。此外,委员们也在实验室标志性成果如何凝练,“十三五”“十四五”科技项目如何衔接,如何做到研究成果“面”的突破并引领产业发展等方面给出了建议性意见。
张启发院士感谢各位委员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他表示,实验室正值重大变革期,过去以“PI”制组织队伍导致研究人员加成效应低、研究论文多但关联度不高,我们的改革做法是“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包括通过博士生选题把关等,从源头上把握实验室研究方向,并鼓励实验室老师们主动作为,积极研讨如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从体制机制上保障个人、实验室、学校三方共同发展和共同受益,最终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审核人:严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