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青春 > 社会实践 > 正文

【耕读路上】经济管理学院赴贵州遵义开展社会实践

核心提示:7月8日至7月18日,经济管理学院赴贵州遵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熊涛教授的指导下,通过开展走访村民,访谈干部,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深入基地帮扶等一系列活动,了解脱贫攻坚伟大成就和当前乡村振兴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欧鑫芸 万浩然)7月8日至7月18日,经济管理学院赴贵州遵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熊涛教授的指导下,聚焦遵义红色文化和花茂村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通过开展走访村民,访谈干部,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深入基地帮扶等活动,了解脱贫攻坚伟大成就和当前乡村振兴所面临的挑战。

“荒茂田”如今变成了真正的花茂村

“我们这里就是当时习近平总书记来访谈的地方!”村民王治强激动地说道。7月14号实践队成员一起来到的花茂村王治强的家。团队成员询问了王治强的经营状况和家庭生活,并倾听了他的奋斗经历,从多方面了解他对“脱贫攻坚”政策的看法。

“2014年,我返乡开办了第一个农家乐,取名叫‘治强农家乐’,后来因为1935年家里曾经住过红军,改名为‘红军之家’。在党的带领下,村里的陶艺、湿地驿站、乡愁小道等一批旅游项目逐渐蒸蒸日上,我的农家乐生意越来越好了”。他坦言,乡村旅游业和村里的蔬菜产业不断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每到春夏时节,田里一片绿色、花果飘香就是他们乡愁结了果,落在这一片土地上生根发了芽。

团队成员在花茂村调研的过程中,参与了红色之家早晨村民会议。村民们热情的向大家介绍鸭稻共作的试验田、遵义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拥有新科技的蔬菜大棚。大家沉浸在花茂村崭新的面貌中,领略到了花茂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探寻转折之城重走初心之路

实践团队在实践活动中寻迹故里,在老城里探访遵义会议会址,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没想到遵义会址被保存得如此完好。”团队成员纷纷赞叹道眼前的遵义会址原址。在遵义会议会址和陈列馆,团队成员通过听讲解、看实物,了解了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相关情况,走进了那段烽火岁月。同时陈列馆运动等身幻影成像技术、制作短片,重现了会议的场景。团队成员李洪西表示“虽然熟知这段历史,但实地走访时还是能真切感受到当年革命先烈的不易。”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实践团成员通过在遵义会址馆内的不停探索,感受到了当年红军走过的路、了解到了前辈使用的枪和炮,大家不断被革命先烈们用生命留下的印记所吸引与纪念,并感悟到了我们这代人要继续用长征精神,走好我们新一代的长征路。

团队成员胡睿竹表示:“红军在长征过程中作战的灵活,将被动化为主动,以少胜多的智慧令我们赞叹不已。红色精神不只是代表着老一辈革命的伟大胜利,更是现代青年继续科创、创新、不断学习进步的精神支柱。”

一户一产业团结一致找准脱贫致富新路子

为了更好地了解花茂村脱贫攻坚进展以及落实保障情况,7月16日,实践团队成员先后来到花茂村村委会、居民家中和创意一条街中调研。

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彭龙芬谈到,村委始终围绕农民增收核心,结合实际,集中各种资源,对症下药、因情定策,做到“一户一产业”。通过旅游精准扶贫,不断制定和完善村级产业发展规划,将精准扶贫工作内容全面细化。

彭龙芬表示:“花茂村在乡村旅游发展方面,将继续在农业、陶冶文化、造纸文化、红色文化等方面下功夫,实现花茂村农旅文一体化发展,让旅客更多、村民腰包更鼓、笑容更灿烂”。

在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的调研中,调研团队来到一家以“遵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花茂土陶”为主题装横了窑洞餐厅以及苟坝印象商店。今年已50多岁的母先才是花茂村著名的土陶技艺工匠,家中四代做陶,是目前全村仅存的仍在做陶的手艺人。2019年,他的这项传统工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是亲身体会到我家的变化非常之大,因为环境好了,来花茂村的游客特别多。我们家的陶艺品更是受到大家的喜欢,经济收入也随着慢慢提高。”

在花茂村的其余街道,还有着“花苗田土面坊”“花茂农村青年电商运营中心”以及造纸之家等,一系列创新合作发展的苟坝印象主题农家乐合作经营机制。实践队队长欧鑫芸表示:“花茂村从荒凉之地变成了枝繁叶茂,在党的领导下,人们的腰包鼓起来了、笑容多起来了!这就是脱贫攻坚给老百姓们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

审核人:熊涛

责任编辑:徐行 叶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