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我这十年】陈振夏:我与母校共成长

核心提示:20年前,陈振夏与华农结缘,在这片沃土上开启了自己的大学生涯,成为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首批学生。2016年,她再次回到梦想开始的地方,成为一名教师。六载耕耘,她与母校一起在成长。梦想的光芒,也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今年,是我与华农结缘的第20年。

20年前,我在这片沃土上开启了大学生涯,成为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首批学生。在“勤读力耕、立己达人”和“实事求是、追求卓越”精神的熏陶下,梦想的种子就此种下。

时序更替,梦想前行。

2016年,我再次回到梦想开始的地方,成为一名教师,“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用科研成果造福社会……”六载耕耘,我与母校一起在成长。梦想的光芒,也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陈振夏为同学们解答问题(匡敏 摄)

陈振夏教授参与青年科学家面对面交流活动(匡敏 摄)

“ 这里,是我魂牵梦绕的家”

20年前,18岁的我来到华农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那一年,恰逢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成立,我有幸通过层层选拔,成为基地班首批学生。

初入大学时的我,腼腆、内向、自卑,除却学习,几乎没有任何特长。幸运的是,华农给了我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科阶段,我参加了几乎所有的文体活动,还担任过学通社记者和许多学生工作,也是在这些经历的锻炼中,我渐渐找到了写作的兴趣爱好,并在大二时辅修了武汉大学新闻学双学位。这些经历,不仅让我变得更加开朗、自信,也在不经意间为我的人生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

2006年,我收到北京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幸运地师从美国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龙漫远老师,开启了生物信息学的科研生活。在北大期间,我也继续发挥写作方面的优势,在北大英文网站担任了5年的记者,并与龙老师一起撰写了科学文化论文、开展了科学传播论坛活动、组织了纪念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的国际学术会议。每当回忆起过往的经历,心里都会对华农倍加感恩。

2008年110周年校庆期间,陈振夏作为优秀校园回校作报告(图片来源于大学生新闻中心图库)

2008年110周年校庆期间,陈振夏作为优秀校友回校作报告(图片来源于大学生新闻中心图库)

这里不仅有让我难忘的事儿,更有让我难忘的老师。不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遇到的每一位老师都是如此认真负责,助我成长。比如,我的班主任李凤娥老师总会鼓励我,有什么想做的,就去大胆尝试,正是在她的鼓励下,我才有幸收获了丰富多彩的大学时光;考研复试前,得知我正在为缺乏细胞生物学相关科研训练发愁后,指导老师郑嵘老师特地帮我联系去农科院学习锻炼,为我顺利通过复试奠定了基础。

在无数个离别的日子里,这里有爱的老师、同学,这里的一草一木,总会让我情不自禁地想念。博士后期间,“毕业了,就回华农工作”的想法在我心头愈发强烈,2016年9月,我结束了博士后阶段学业,期盼已久的这一天终于来临。

“我与母校共成长”

2016年,再次回到阔别多年的母校,穿行在曾经熟悉的角角落落,点点滴滴的变化总会让我感慨万千。

特别是回国后的几年间,5平方公里的山水校园不断焕新,鳞次栉比的楼台拔地而起,公共绿地面积不断扩大,一条条“黑化”的道路为出行带来了更好的体验,一批人文景观也应运而生。绵延10公里的狮山林中路和新修建的体育馆,也成了大家享受运动乐趣的好去处。

除了办学条件的变化,学校事业也在快速向前发展。

2016年,“健康中国”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学校也从国家发展的大棋局中找准落子时机,当年12月,生物医学中心成立,一直从事模式动物研究的我,自然也成了其中一员。2019年,学校又顺势成立了生物医学与健康学院,一批青年才俊陆续加入我们。2020年,学校在深圳布局建设一流食品营养与健康研究院,我也积极参与其筹建工作。这两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院陆续与太和医院、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学院事业发展翻开新篇章。

微信图片_20221020180648

陈振夏教授与团队师生合影(受访者 供图)

对我而言,能够见证并参与学校事业的发展,是件无上光荣的事。还记得学院刚成立时,一切都处于起步阶段,条件相对有限,但老师们非常团结、个个干劲十足。每次开党支部例会分享交流,老师们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总会让我深受触动。我也时刻在思考,如何结合自己科研优势与华农的特色,为学校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一开始,我试着对斑马鱼的起源与演化机制、在性别发育中的功能以及对疾病发生的影响进行研究。由于许多知识都得从头学起,最初的两年,团队都在黑暗中摸索,进入第三年,相关研究终于开始开花结果,我们向前迈进的底气更足了。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人民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也开始思考,能否结合张启发院士研发的美味黑米品种开展精准营养与人类健康相关研究,这一想法也很快得到了张老师的大力支持。2022年,在学校“开展有组织的科研”的号召下,我们以“基因组”、“精准营养”和“治未病”为关键词,组建起精准营养与代谢创新团队,大力研究黑米的营养健康效用。

目前,我们关于黑米延长寿命、改善心血管健康、延缓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相关研究正向前积极推进中,虽然研究的过程充满挑战,但每每想到研究成果所能带给国家、社会和人民带来的价值,前行的脚步就愈发坚定。未来,我也期待着,团队能做出更多开创性研究成果,让精准营养与健康成为学校标志性科研方向之一,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希望培养出更多创新人才”

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一直是我心中的期许。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我想,作为老师,不仅要坚持“四个面向”开展好科学研究,也应积极关注科普工作。回到母校工作的几年间,我也积极参与到学院组织开展的“未来科学家班"活动中,面向数千名学生开展科普活动,助力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看着孩子们好奇的眼神,听着他们天马行空的问题,我常常深受触动,这也让我愈发坚信科普工作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陈振夏教授做“神奇的透明小鱼”科普报告 (供图 成睿婷)

陈振夏教授为小朋友们带来“神奇的透明小鱼”科普报告 (供图 成睿婷)

研究生阶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每个学生都有无限潜能,作为导师,我希望自己在团队中扮演好“linker”的角色,为每个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表达的空间,以此激发大家的自驱力和创造力。

还记得学校120周年校庆期间,我们邀请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Jennifer Graves、我的博士后导师美国国立研究院研究员Brian Oliver和我的博士生导师龙漫远教授来校作报告,为了让同学们与各位专家深度交流,我鼓励团队每个同学都上台作一场10分钟的英文学术报告。刚开始准备时,同学们都非常紧张,表达思路也不够清晰。随着一轮轮修改完善,大家的状态也越来越好。报告会当天,同学们的英文报告给专家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会后,他们频频向我表达对大家的认可,这次的经历也让同学们飞速成长起来。

今年,课题组多名同学取得科研新突破,两位博士毕业生也分别获得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华中科技大学的教职,我由衷地为大家的成长、收获感到高兴。

陈振夏老师与团队同学参加羽毛球赛后合影(受访者 供图)

陈振夏教授与团队同学参加羽毛球赛后合影(受访者 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习总书记的讲话直抵人心,也让我深受鼓舞。面向未来,我将不忘初心,不负时代,竭力为一流人才培养贡献更大的力量。

【人物简介】陈振夏,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 副主编(Deputy Editor)。2006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班,2011年在北京大学获得生物信息学博士学位;2011-2016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主要开展营养基因组学研究,采用“果蝇-小鼠-人”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策略,通过动物和人类营养健康的多组学数据整合分析,评估“基因-膳食-表型”的关联及其分子机制。迄今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Advanced Science, Genome Research、Nucleic Acids Research,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等SCI论文13篇。

(本文系南湖新闻网记者匡敏根据陈振夏口述整理 审核 吴义生)

责任编辑: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