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迫切需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 合理、素质优良、作用凸显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为加快培育乡村产业振兴人才队伍,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自2022年起,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每年培育约2万名“头雁”,力争用5年时间培育一支10万人规模的乡村产业振兴“头雁”队伍,带动全国500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头雁,就是雁阵中那只带头飞行的大雁。各省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瞄准干得好、有潜力、能带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将其纳入“头雁”范围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育,并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遴选了培育机构。华中农业大学等多所“双一流”高校积极发挥各自优势,承担多个省(自治区)培育任务,如华中农业大学承担了6个省份1546人培育任务,开启了高等学校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新篇章。
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要用踏实的脚步“勾勒”,不是一蹴而就的。发展乡村产业不能期望于“毕其功于一役”,而是要着眼长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头雁的作用是引领雁群朝着正确目标飞行,让雁群在它的带领下不迷失方向。这就需要“头雁”具备战略眼光,不拘泥于一隅。
“头雁”项目应设置政治理论和战略视野培育相关课程,帮助他们从大食物观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研究“三农”政策、农业发展、粮食安全战略等,让他们在谋划产业发展时方向不走偏。也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强化“头雁”初心使命,从而培育出有责任、敢担当的领头雁。
领头雁本领强、飞得高才能划破长空,战胜一切困难和阻力,才能带动更多的人飞成一个“人”字型“雁阵”。“头雁”培育是提升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干事创业本领的有效途径,“头雁”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跟短期培训不同,需要精心组织。
要尊重需求,因人施策。在培育“头雁”时,要充分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谈优势、谈问题、谈需求,再结合当地产业发展、调研市场情况,开展针对性培训。不仅要根据养殖大户、返乡创业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龙头企业负责人等分类设置培训课程,还要根据参训人员不同学历水平、不同行业设置多元课程供学员选择。科学培养、因人授课,做到精细精准,才能真正提升“头雁”们飞行能力。
要立足本土,因地施策。不同区域有不同的特色优势资源,培育“头雁”就是要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培育机构要根据自身优势特色,围绕粮食作物、蔬菜、果业、畜牧业、水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不同产业设置了不同的课程模块,根据不同地域和参训学员不同行业进行分类培训。
要整合资源,综合施策。发展乡村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策、技术、经营、品牌与营销等各个环节,一家承训单位很难达到良好的培育效果。这就需要承训单位创新培训方式、拓展师资资源和体验实习资源,灵活采取专题授课、研讨交流、调研实践、学员互访、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实训模拟、成果分享、线上学习、导师指导等方式,开展特色培训,实现战训一体,提升学员综合能力。
培训结束不是“头雁”培育的终点,通过“头雁”培训,强化高校与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的互动联系,形成产学研对接平台,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校企合作,让更多高校科技、管理、营销等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进一步丰富助农举措,营造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热烈氛围。乡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承训单位要主动与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对接,共同整合优势资源,延长产业链条,创建产业品牌,在更大范围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进乡村产业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充分发挥“头雁”们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早日实现乡村振兴的生动局面。
(作者:王景伟 赵慧 兰之祥)
(王景伟系华中农业大学教育培训学院讲师,赵慧系华中农业大学教育培训学院副院长,兰之祥系华中农业大学教育培训学院项目开发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