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博学、慎思、笃行:黄巧云教授谈研究生培养

核心提示:11月19日,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承办的“狮子山导师学校”沙龙在倍阅书店举行,黄巧云教授作题为《做研究生成才的引路人》的交流分享。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汤春燕 何建荣)11月19日,资源与环境学院承办的“狮子山导师学校”沙龙在倍阅书店举行,黄巧云教授作题为《做研究生成才的引路人》的交流分享。40余位研究生导师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交流学习,学院党委副书记熊海林主持会议。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导师的职责是什么?” 黄巧云从张启发院士关于《一流的博士生需要有远大的志向》讲话引入,他认为研究生培养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向前辈学习方法。在他看来,导师培养人要对标人才强国战略,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教育学生博学、慎思、笃行。课题组(实验室)是一个研究团队,更像一个“家庭”,他说:“导师要做学生道德上的楷模、学术上的师长、生活中的朋友,条件上的保障,做信仰之师、学问之师、品行之师。”

党的二十大标志着科教兴国开启新征程,教育高质量发展进入快车道。作为导师,要因材施教,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优秀人才。黄巧云结合自己三十年来的从教经历,分享了自己“摸着石头过河”的指导体会:“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做导师。”他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分类指导,独立思考能力强的只需稍加指点便可融会贯通,自身缺乏创意的则需要进一步指导其具体方案设计。要在“松”与“紧”之间寻找平衡点,培养他们看文献、想问题、作报告、写论文的综合能力,创造和谐的学术生态。

在高级土壤学课堂上,黄巧云要求学生围绕主题阅读国际前沿研究论文10篇以上,撰写至少1篇能达到发表要求的综述论文。黄巧云通过数十张图片展现了自己平时为同学们圈点勾画的指导过程。针对学生的综述,黄巧云从主题关联度、表达准确度、篇章逻辑关系等方面进行细致修改,他认为研究生的处女作一般要经历10-15次以上的修改,最多的达30次。作为导师,对学生进行系统辅导、专题讲解,是言传身教,也是守住立德树人的初心。

“如何在日常教育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会导师结合自己在日常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具体事例深入探讨,张晓明老师谈到,学生因为对课题项目不感兴趣,只能在反复催促下完成任务。孙燕老师提到学生在面临过大的学习压力时,如何化解他们的焦虑压抑情绪成为新的工作挑战。高春辉老师分享了自己了解到的其他高校激励学生的方法。蔡鹏指出,新时代导师做“经师”,更要做“人师”。一方面要从理想信念上引导学生,成为学生的“四个引路人”,激发学生爱党爱国和为人民服务的深厚情怀,引导学生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上下功夫,把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报国行”。另一方面,要将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平衡学生的个人兴趣与研究方向,帮助其明确个人学习目标,激发内在学习动力。

会议最后,研究生院培养处处长祁婧表示:“黄巧云老师的课程设计结合党的二十大召开的重大政治节点,突出前沿性,切实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相信这场沙龙会让老师们受到启发。”她希望老师们结合国情社情,打造出更多有思想高度、有理论深度、有视野广度的精品课程,培养更多高层次创新人才,产出更多高质量创新成果。

审核人:熊海林

责任编辑:蒋朝常 肖嘉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