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狮山时评 > 正文

【言论】当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排头兵”

核心提示:“二十大”提到了战略科技力量及相关精神,华农在相关领域已经有了可喜的成就。在今后应更加积极地响应“二十大”号召,当好国家战略力量的“排头兵”,为其贡献出华农力量,而这需要华农人下好功夫。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科发展、孕育重大原始创新、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重要支撑。

我校始终坚持世界一流目标,奋力建设承载国家使命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唯一连续5次评估优秀的农业科研类实验室,也是依托高校所建生命科学类唯一获此殊荣的实验室,并于今年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中入选全国首批20家标杆全国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激扬梦想,追求卓越”的精神激励了一代代华农师生成长发展。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重组为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多年来实验室聚焦国家重大需求,聚焦攻克产业“卡点”“难点”重大理论和技术问题,在“创新创造创业”的文化引领下,一批科技成果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更振奋人心的是,经过全体华农人的团结奋斗,学校成功获批建设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生物育种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新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我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开启了新征程。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坚持“四个面向”,强化战略导向、明确使命定位、主动变革拓新,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当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排头兵”。

要在明确定位使命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研究型大学建设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对接,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目前学校已经建有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和部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14个,有力支撑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但同时也存在研究领域布局不能完全适应发展需要、服务国家和区域需求导向不够突出、原始创新和产学研融通能力不强、实体化管理运行水平不高等问题。在新征程,各类科技创新平台都应认真思考“面向的国家战略需求是什么”“国家需求背后的重大科技问题是什么”“我们能围绕这些重大科技问题做出什么贡献”等重大问题,从传统的“学科导向”转变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担国家责、做国家事,把解决事关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发展“卡点”背后的科学问题、拓展认识自然边界为根本使命。要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基础研究类平台要侧重在本领域提出新问题、发现新现象、认识新规律、获得新知识、建立新理论,引领领域发展方向,开辟新的认知疆域;应用基础研究类平台要着重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凝练本领域重大科学问题,提出原创性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支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前沿技术研究类平台要聚焦本领域未来技术更新换代和新兴产业发展中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的前沿引领技术开展攻关。

要在推进实体建设上下功夫。学校现已构建起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为核心,部省级重点实验室等为骨干,校级科研机构为基础,基本覆盖主干学科的一流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部分创新平台不同程度存在“空心化”“拼盘化”“虚拟化”问题,重申报轻运行管理,科研力量、创新资源未被真正组织起来。在新起点,各类创新平台应在强化实体化建设上下功夫,通过调整、整合、撤销、新建等方式优化重组创新平台,加快推进有组织科技攻关。首先科研团队要实,有组织科研的前提是科研团队要实,围绕创新平台确定的重大科技攻关目标,打破学科、学院的界限,聚焦主攻方向成建制布局人才队伍,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其次科研任务要实,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问题,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主动组织重大科技项目,不能什么好干干什么,什么容易出成果就做什么,什么是热点就追什么,不能把论文、专利作为科研目的,要让科研回归学术初心,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再次投入保障要实,理顺学院与平台的关系,科学配置人财物资源,为重大创新平台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支撑,为师生心无旁骛、潜心研究创造良好环境。

要在培育创新文化上下功夫。卓越的创新文化和创新生态是科研机构的力量维系、成长基因、不朽灵魂。纵观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发展史不难看出,一流的科研文化可以塑造组织内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形成高度自觉自律,是其软实力的最高体现,使得这些科研机构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即使不断扩展研究领域,调整研究重点,也能始终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在新征程,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应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报国精神,建设“诚实守信、追求真理、崇尚创新、鼓励探索、勇攀高峰”的学术生态。强化科研育人,激发创新源动力,敢于做“领跑者”,敢于“揭榜挂帅”突破“从0到1”的原始创新,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运行管理高效、孕育重大创新成果、解决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要大力推进创新平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与管理,提高科技创新平台管理精细化、科学化水平和服务支撑能力。

要在主动变革拓新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自主创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要争当体制机制改革“先行者”,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发挥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在有组织科研中的支撑作用,通过补短板、挖潜力、增优势,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摒弃原有“撒胡椒面”式的资源配置模式,建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支撑制度,强力推进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提高整体创新效能。要建设产学研融通“示范区”,创新平台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与兄弟高校、科研院所、领军企业等强化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精准对接产业重大技术需求,加强紧密协作,开展联合攻关,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学研融合发展道路。要打造交叉融合创新“加速器”,创新平台要率先打破学科壁垒,围绕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推进不同领域的碰撞、交叉和融合,大力支持非共识和交叉融合创新,最大限度释放人才活力,构建更加优良的创新生态,产生具有重大价值的创新成果。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持“四个面向”,开展有组织科研,需要每一位科研工作者主动思考、敢于担当,发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走出舒适区,敢闯无人区,勇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排头兵”,为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贡献华农力量!

(本文作者系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通讯员 全拓)

责任编辑:蒋朝常 王亚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