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摩峰小学
在距离武汉市约550公里的恩施州武陵山区,有一所小学校一直是华农的牵挂。在那里,爱的阳光洒满山野,青春的枝头绽放绚丽之花。
10年前,华中农业大学开始参与定点扶贫建始县,也就在那个时候,为推动当地的基础教育发展,华农与这所乡村小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所小学就是恩施建始县官店镇摩峰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摩峰小学”)。
志愿者薛镜瑞与孩子们的合影
10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给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精神的感召下,一批批华农研究生支教团的同学们在那里,坚守教育初心,扎扎实实做好支教工作,给那里的孩子们带去了知识与希望,在他们的心中播撒下了梦想的种子,让乡村教育振兴之花在山区绽放。
结缘摩峰,源于朴实教育初心
推进教育精准脱贫,是最具有根本性、可持续性的扶贫举措之一,也是学校定点扶贫建始县重要工作之一。
2013年,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由7人增加到了13人,其中范先敏、徐韵诗、柯君、谭永海等4人组成了到恩施建始开展支教志愿服务的“第一棒”,这一“棒”足足传递了10年。
徐本禹(左二)与摩峰小学支教志愿者畅谈支教故事
要说与摩峰小学“结缘”,源于华农学子最朴实的教育初心。考虑到志愿者是从城市来的,怕不习惯,原本当地政府给志愿者安排的是距离建始县城比较近的一所小学,学校各项条件也相对较好。但他们婉言谢绝了,“本禹大哥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我们,既然选择了支教就不能怕苦”,他们主动提出要去条件最艰苦、最需要他们的地方。从县城到村子,经过四个多小时崎岖的山路,他们来到了官店镇竹溪沟村的摩峰中心小学,自此在那里扎下了根。
据柯君回忆,刚到摩峰小学的他们看到孩子们的那一刻,还是被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真挚眼神打动了,但也被所看到条件艰苦的学习环境的景象“震撼”了,他们立志要为这里的孩子们做点什么。
志愿者刘恩玲、许佩林走在家访路上
通过调研了解,范先敏他们制定出教学计划,并科学做了分配,很快他们便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了。武陵山区的天气变幻无常,时而蚊虫肆虐,时而暴雨连连,但志愿者们没有叫过苦叫过累,“是对学生的爱支撑着我们上着一门又一门的课,写出了一份又一份教案,批改了一本又一本作业,我们是这里的第一届,必须开好头。”柯君这样说。
由于当地年轻人在外打工居多,村子里的留守儿童有很多,范先敏他们便成为了孩子们的临时“监护人”。每到周末,他们一起相约走几个小时的山路到学生家家访,了解学生的所需,晚上又匆匆赶回学校整理家访档案,这样的“习惯”一直持续。
志愿者张春晖为同学们讲解课文
孩子们也因为志愿者们的照顾便把他们当作了亲人,其中就有一个“范妈妈”。“范妈妈”是孩子们对范先敏的称呼,而范先敏也如妈妈般照顾着孩子们。有的女孩子不会梳头发,她每天拿着梳子和皮筋耐心地为女孩们梳头;有的孩子衣服破了,范先敏便找来针线缝补……
一个深夜,已经入睡的范先敏被一阵敲门声惊醒,女生寝室的寝室长跑来说一个叫余爱萍的同学肚子疼得厉害。范先敏赶紧穿好衣服到学生寝室,正准备请医生来学校时,余爱萍说什么都不下床。范先敏有些不解,于是她温柔地询问余爱萍。原来是因为担心家中的钱要给爸爸治病,她不能看病不能花钱。范先敏便安慰着余爱萍,逐渐打消了余爱萍的担心,余爱萍也渐渐露出了笑容。范先敏说,那时的她心里百感交集,既为余爱萍因穷苦不愿看病而心疼,更为她的倔强和懂事而感动,范先敏也暗暗告诉自己,要当好孩子们的“范妈妈”,做他们的“守护神”。
志愿者于重洋到孩子家中看望
很快一年过去,4名志愿者结束了此次支教,但爱在摩峰小学已经结下了缘,“接力棒”一直延续。
接续支教,学生在改变中成长
摩峰小学是一所山村小学,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起初学生的底子差,学习积极性不高,行为习惯也良莠不齐,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学校领导和老师,而这些也成为每一届前来支教的志愿者们逐渐解决的问题。
同学们正在晨读
学生底子差,志愿者们就一起分析,制定不同方案一对一指导,从头教起;学习积极性不高,志愿者们便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行为习惯不佳,志愿者们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行为示范,并将养成良好习惯作为学生的特殊“作业”。“经过一届又一届的经验传递,现在孩子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摩峰分队队长薛镜瑞这样说到。而这些改观,也真实地在孩子们身上反映着。
志愿者邓莎莎家访
2016年,陈天赐在摩峰小学上一年级,这是他的第三个一年级。由于身体原因,陈天赐休学了两年,刚入学的他大大的个子在班级中显得格格不入,经常默默一个人坐在角落。为了帮助他更好地融入班级,志愿者们经常到他家与他母亲谈心,一来二去,陈天赐和志愿者们也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在他们持久的耐心和满溢的爱心中,陈天赐慢慢有了改变,不仅开始积极参加班级活动,还当上了班长,帮助老师将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
2016年,志愿者到学生陈天赐家中家访(中间为陈天赐母亲柳茂慧)
“记得有一个周末,他满校园地找平时对他最严厉的我,害羞地将自己不多的零花钱买的冰淇淋分给了我,还默默地说了声‘谢谢’,那时候的我眼泪止不住往下流”,第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摩峰分队队员周怡回忆到。因为帮助陈天赐改变,他的母亲经常给志愿者们送来自己炸的土豆等家常小菜,她常对志愿者说:“孩子知道你们对他好,我和他不知道怎么感谢你们,你们要是不走就好了!”
孩子们的改变不仅是在学习的积极性上,他们渐渐学会了用爱融入自己的成长。
夜晚,志愿者袁诗涵正在备课
时间转到2020年,那年正值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在摩峰小学支教。9月10日一早,志愿者袁诗涵刚一走进教室,孩子们坐得整整齐齐,当袁诗涵还在想今天有些“反常”的时候,突然齐刷刷的一声“袁老师,教师节快乐”响彻教室,略显稚嫩的声音让袁诗涵的泪水夺眶而出。“他们还悄悄给我做了礼物,毫不吝啬地表达着对我的祝福。”在五年级学生刘代满的一次作文中,袁诗涵才知道,不会做手工的他为了给袁诗涵礼物,和班上的同学们学了用纸折小青蛙,还小心翼翼地画上了一双可爱的眼睛。
孩子们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对志愿者最真挚的爱,而这样的场景,每一年都有,温暖与感动也一直都在。
相互成就,老师学生共同成长
其实每一年的支教,志愿者改变着孩子们,孩子们却也改变着志愿者。
志愿者王铁凝与孩子们欢度中秋
当第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摩峰分队队员王铁凝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第一次听到孩子们喊老师开始,他不由的感到肩上沉甸甸的。王铁凝曾经在班上做过一个统计——有多少同学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让王铁凝震惊的是班上的同学几乎纷纷举起了小手,超过90%的同学长期见不到父母中一方甚至双方。“看到教室里孩子们举起的手,顿时我感觉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我想我不仅需要尽到一个老师的责任,更要帮助他们的父母尽到呵护他们成长的责任。”正在支教的他,也在慢慢改变着、成长着。
志愿者刘恩玲正在为学生辅导作业
与王铁凝一同在摩峰小学支教的刘恩玲负责的是一年级和学前班的孩子,当她还在思考怎么讲好第一节课的时候,孩子们一茬接一茬的出状况,要么想家人吵着要回去,要么就是身体不舒服哇哇大哭。“五六岁的孩子们,安全、卫生、习惯、情绪……事事都需要去注意,哪里都需要强调,哪里都需要关注。”在家里还是父母呵护的“小公主”的刘恩玲似乎在一个月长大了很多,她想到要想带好学生,就得学会与他们相处,找准和他们相处的模式。作为低年级孩子的启蒙老师,让课堂贴近生活成为刘恩玲教好学生的最大法宝,比如教关于月亮的儿歌时,她会带着孩子们到操场赏月亮看星星,听他们不由自主的齐声背诵课文,富有创造力的向她诉说他们眼中的月亮星星世间万物。刘恩玲说:“那一刻,我发现我变得成熟了好多,我也更加坚定了要陪伴他们成长的决心。”
志愿者王萌茜在上语文课
“孩子的成长需要过程,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让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摩峰分队队员王萌茜有这样感叹的来源于一次五年级的英语口语测试。王萌茜用教科书上的内容进行口语测试,原本以为同学们都应该会,结果发现他们连最基本的单词也读不好。“感觉有些生气,也觉得我教了你们怎么还不会,但我也就在反省我自己,我以前小学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样,现在作为一个老师,我来教他们,我的这些做法会不会对他们来说可能有一点点苛刻,我是不是也需要适时的去做一些改变,这其实是一个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过程。”于是,王萌茜选择给孩子们一点时间,同时也给自己一点时间。在批改作业时,一个叫龚涵敏的同学在作业本上写到:王老师不要生气了,我明白了英语口语的重要性,我会好好学习的。“看到作业本上歪歪扭扭的笔迹,我深深地感受到要做好老师是不容易的,我们需要和孩子们一起成长,也在那个时候,我似乎觉得我也成长了许多”,王萌茜这样说道。
艺术进摩峰,沈希飞老师教授小朋友吹口琴
除了用心支教给孩子们带去知识与希望,10年来,志愿者们还做了很多。邀请乡村小学骨干教师到武汉开展学习培训,至今已有近百名建始县乡村小学骨干教师参加过培训,有效提升乡村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跨越和转变;搭建“学校+地方+企业爱心桥,汇聚社会资源精准帮扶,多渠道联络社会爱心企业进行项目认购,新建了教学楼、宿舍楼、操场,还配置了太阳能路灯、热水器、电脑、图书的等,学校的基础教育设施有力改善;带领学生前往北京、上海、武汉、杭州等地,探索出“留守儿童城市体验行”的“成长型”资助体系,丰富了成长体验;借力“互联网+”,实施“阡陌学堂”在线支教项目,邀请国内外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和高校学者,开展音乐、心理辅导等多方面的远程视频授课,搭建了信息化的教育扶贫平台,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
10年摩峰行,10年摩峰情
10年摩峰行,10年摩峰情,改变的是贫困家庭的孩子们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不变的是一届又一届支教志愿者的坚守与牵挂。十年风雨兼程,十年坚守希望。十年前是微光,十年后是炬火,这是一场接力的青春奉献之旅。十年来,本禹志愿服务队志愿者薪火相传,托举希望。
志愿者周怡课余与同学们在一起
2016年,姜相存从摩峰小学毕业;2022年,他考上了中南民族大学。这个从大山走出的腼腆男孩,在他心中,正是当时到摩峰小学支教的于颖、周怡一直鼓励着他,才有他今天的成绩。“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轻盈数行字,浓抹一生人。寄望后来者,成功报师尊。”他说,“对于我这样的贫困地区的学生来说,支教扩宽了我们山区学生对于知识的接触路径,让我们走出大山成人成才的几率大大增加。未来我也想投身到研究生支教活动中,我想让这样一份善意的坚守不断地延续下去。”
也正如摩峰中心小学校长向登双所说,“10年来,在支教志愿者的帮扶下,摩峰小学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轻的大学生们来到教育的第一线,不仅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让我们山区的孩子能够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了学生的教育质量。还把新的理念、新的观念、新的知识带给了我们当地的老师,丰富了我们的教学。他们用这种奉献精神感染着我们当地的学生,让我们的学生以他们为榜样。”
2008年,摩峰小学的教学楼
2008年,摩峰小学的操场
2014年,摩峰小学的厕所
如今,摩峰小学的教学楼、篮球场
如今,摩峰小学的实验室
如今,摩峰小学的微机室
如今,摩峰小学的图书馆
如今,摩峰小学的厕所
研究生支教团摩峰分队第八届队员袁诗涵说:“这十年,是我们志愿者成长成才、砥砺前行的十年,是摩峰中心小学教育发展、改革创新的十年,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建始县实现脱贫攻坚、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十年,研支团犹如一片生机勃勃的小树林,欣欣向荣,茁壮成长。”
“接过接力棒的我们要以十年作为新的起点,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贡献华农青年志愿者的青春智慧与青春力量。”正在摩峰小学支教第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卢烩冰这样说。
朝气蓬勃的摩峰小学学生
(本文所有图片由研究生支教团摩峰小学分队提供)
如今的建始,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奋力走向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如今的摩峰中心小学,也不再是那所教育师资不足、教学资源缺乏、教育基础设施薄弱的学校。而对于一届又一届支教志愿者,他们在“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精神的感召和赓续中,还将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继续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梦想的种子,把巩固脱贫攻坚战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答卷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本文作者系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记者 徐行 审核人 吕瑞凯)
【附 摩峰小学支教队支教感言】
为了心中的一抹阳光,来到这鲜花盛开的地方,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
(第九届研究生支教团摩峰小学分队 柯君、谭永梅、范先敏、徐韵诗)
一载摩峰行,一年支教情,一生志愿人。我们于支教中传递正能量,于公益中修学储能,于初心中立己达人,以不负韶华。
(第十届研究生支教团摩峰小学分队曾晶、于颖、赵芸逸、黄韬)
一年摩峰行,我们在孩子们的笑脸中挥洒青春汗水;一生支教情,我们在祖国脱贫攻坚战中奉献着志愿力量。“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让我们在接力中传递爱的力量。
(第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摩峰小学分队 周怡、张春晖、方俊、徐瑞)
心中有绿,脚下留青,支教岁月让爱在大山里传承,这种传承,是志愿者精神的薪火相传,也是教育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最好的见证。
(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摩峰小学分队 宋明亮、高庭勇、陈柱康、王地)
一年支教行,一生摩峰情。这一年承载了太多故事,也积累了太多人生财富。笑与泪的交融、教与学的并进。青春因奉献而精彩,生活受磨练而多姿,我们用爱与奉献书写了最美的青春。
(第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摩峰小学分队 卜祥利、张嘉琪、肖遥、殷睿宣)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乘愿而来,满载而归。一年支教时光,我们牢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用五颗真心换来了无数颗真心,也收获了工作应有的细心、沟通所需的耐心和坚持到底的恒心。山路弯弯,足迹漫漫;群山无言,青春有声。
(第十四届研究生支教团摩峰小学分队 卢奕辰、曹浩、陈鹏宇、黄焕怡、李禹昊)
做支教的钉子,埋教育的种子,亮前行的道路!
(第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摩峰小学分队 许佩林、王铁凝、王泽惠、刘恩玲、于重洋)
明镜止水晓星尘,萌芽初成心相印,钦敬之忱指迷津,涵泳优游循善诱,踏莎树人教有方。
(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摩峰小学分队 薛镜瑞、王萌茜、张季钦、 袁诗涵、邓莎莎)
一年磨锋,摩峰十年;立足讲堂,此生难忘;守护初心,无悔成长;甘于奉献,点亮梦想。
(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摩峰小学分队 王聪、杜凌寒、李玉悦、林秋晓、高江鹏)
一年摩峰行,一生摩峰情。勤耕不辍,无愧于心,故乡云水,愿守童心。"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我们将携一颗初心,做知识的传播者,做孩子的引路人。
(第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摩峰中心小学分队 卢烩冰、杨欣雨、叶炳含、孟巍峰、刘述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