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范方怡 武少迪)3月9日晚,以 “既生’鱼’,何生’刺’ ——一根鱼刺的故事”为主题的学术晚茶活动在学生综合服务楼103室举行,水产学院副教授万世明与同学们分享无刺武昌鱼的选育历程及应用前景。
“鱼类肌间刺,也就是小的鱼刺,不仅在食用过程中可能对我们造成伤害,还严重影响了这些有刺鱼类加工产业的发展。而有刺鱼类在世界水产养殖业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的有刺大宗淡水鱼类产量在淡水鱼养殖总产量中的占比高达60%以上,产值高达50%以上。”万世明首先阐述了中国水产市场上有肌间刺鱼类的产业现状。同时,针对有肌间刺鱼类产量高但产值相对较低,从而限制我国水产业发展的这一重要问题,万世明表示,为了使有刺鱼的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更高,研发没有肌间刺的经济鱼类新品种很有必要。经过近十年来肌间刺研究数据的不断积累和基因编辑技术的使用,万世明所在的高泽霞教授课题组率先研发出了无肌间刺的武昌鱼。
万世明讲解鱼类骨骼(通讯员 赵之栋摄)
“无刺武昌鱼怎样进行生产养殖或转化呢?”资源与环境学院李胜杰同学问道。万世明回答说:“一方面将无刺武昌鱼在人工可控的养殖池塘与车间里进行试验养殖,以探索无刺武昌鱼的最适养殖条件,另一方面要等待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公布,相关政策的支持是无刺武昌鱼规模化生产和推广的必要前提。”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万奔同学提问:“无刺武昌鱼的大规模养殖会对野生型鱼种造成影响吗?”针对这个问题,万世明说道:“如果未来开始了规模化养殖,那也只允许在绝对可控的水体中进行养殖,同时我们会通过培育无刺武昌鱼的四倍体,利用四倍体和二倍体繁育三倍体武昌鱼后再进行规模化养殖,这样就会避免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的交配。”针对万奔同学的另一疑惑“无刺武昌鱼的生长能力是否与野生型存在差异”,万世明表示,通过相关测试,结果表明无刺武昌鱼的生长能力与野生型相比并没有显著差异。
在谈及研究经历时,万世明详细介绍了自己跟随团队带头人高泽霞教授在鱼类肌肌间刺领域的学习与工作经历,与同学们一起观看了中央电视台关于无刺武昌鱼的新闻报道,带领同学们了解了无刺武昌鱼的研发历史与成果动态,同学们纷纷表示会持续关注无刺武昌鱼的研究进展。万世明表示,新品种的上市和推广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研究团队将继续在鱼类肌间刺的发育机制解析和其他无刺鱼品种的培育上开展工作。
最后,万世明寄语同学们在科研中要不断尝试,使用创新思维琢磨问题,在生活中要养成认真思考,勤于实践的良好习惯。他鼓励同学们努力把握国家种业振兴政策带来的机遇,认真学习,投身农业事业,为我国生物种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审核人:镇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