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郭秋瑾 李梦源)3月28日,中国-丹麦双边会议——“CIRPSR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研讨会”在华中农业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6个科研单位近30位著名专家学者围绕CRISPR进化、anit-CRISPR、CRISPR的应用等主题展开研讨,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Eugene V. Koonin,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彩霞教授、哥本哈根大学(University of Copenhagen)彭旭教授,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佘群新教授、北京化工学院的冯越教授等。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彭楠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表达了对来自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热烈欢迎。他首先对上届中国-丹麦专题研讨会进行了回顾,并表示CRISPR相关研究在近年快速发展,期望通过此次专题研讨会推动中国-丹麦两国CRISPR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进一步交流合作与发展。
美国科学院院士、国立卫生研究院Eugene V. Koonin教授作为会议第一位主讲人,他以CRISPR的进化多样性为题,对迄今为止所有已发现的CRISPR系统的多样性和特异性分子机理进行报告,并根据生物信息分析结果对潜在的CRISPR系统提出假说。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高彩霞教团队薛彬销博士报告了关于利用CRISPR-Cas9的基因编辑工具对基因ORF上游序列进行编辑,从而达到精准调控下游蛋白表达量目的的相关工作,并列举了该项研究在水稻,草莓等作物中的应用实例。
哥本哈根大学的Laura Martinez-Alvarez、Yuvaraj Bhoobalan-Chitty、Jinzhong Lin博士以及北京化工大学的冯越教授从多维度探讨了anti-CRISPR的分子机制,为噬菌体和宿主之间的“军备竞争”带来了新的见解。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佘群新教授介绍了Ill型CIRSPR系统的常见活动及其监管机制,讲述了近年来他们团队在III型CRISPR系统相关的优秀工作。哥本哈根大学的Guillermo Montoya教授介绍了其课题组通过结合冷冻电镜与光镊技术研究DNA蛋白互作的最新进展,并为CAST系统的RNA引导转座提出新的见解。此外,哥本哈根大学的Shiraz A. Shah博士还分享了其团队为改善人类健康进行的有关肠道噬菌体的生信分析工作。
会上,我校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韩文元教授、彭楠教授、叶青博士及来自湖北大学的刘涛博士也分别从不同层面探讨了近年来在CRISPR基础研究及应用上所做出的重要科研成果。他们表示,通过利用基于CRISPR相关的基因编辑技术或者新发现,可作为编辑工具的核酸酶(例如TnpB)作为突破点,将CRISPR相关的理论知识用于生物育种,创建“超级益生菌”。作为青年科研工作者,他们期待未来继续重点攻克卡脖子技术,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科技创新研究。
据了解,本次专题研讨会为期1天,设有14场报告。会议主题包括CRISPR进化、anit-CRISPR和CRISPR的应用等,汇集了国内外CRISPR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本次专题研讨会旨在为中国-丹麦CRISPR相关的科研工作者搭建平等交流与积极合作的平台,促进更多优秀科研人员加入CRISPR技术开发及应用的行列,共同为全球人类健康贡献科技力量。
审核人:彭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