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媒体华农 > 正文

【中国科技网】湖北红安:“红薯科技小院”带动500户乡亲脱贫

核心提示:5月30日,“中国科学网”报道了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我校园艺林学学院蔡兴奎副教授在红安县瑞沣种植养殖合作社与华中农业大学共建“红安红薯科技小院”,为红安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的故事。

李思辉 毛红平/中国科学报

日前,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蔡兴奎和入驻“红安红薯科技小院”的硕士研究生刘训龙、曲玉阳来到湖北红安县瑞沣种植养殖合作社红薯种植基地里,他们拿着笔记本写写画画,用实验仪器反复称量。

蔡兴奎教授在“红安红薯科技小院”做指导技术(受访者 供图)

蔡兴奎副教授在“红安红薯科技小院”做指导技术(受访者 供图)

“蔡兴奎副教授和他的两个学生今天来是针对我们基地红苕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集成创新的。”红安县瑞沣种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姚峰忙着介绍。

据悉,自2020年以来,红安县瑞沣种植养殖合作社与华中农业大学共建“红安红薯科技小院”,为红安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2022年3月,中国农技协会为该社颁发了“红安红薯科技小院”的牌匾。

一座小院,汇聚乡村振兴人才

2020年,红安县瑞沣种植养殖合作社与华中农业大学蔡兴奎签订“红薯脱毒技术开发合同”,蔡兴奎组建博士团队实施红安苕组培脱毒项目。今年5月,总投资800万元的红安苕组培脱毒中心正式运营,年繁育脱毒种苗达1亿株。脱毒种苗科学的种植方法让种植户亩产增收两千元以上,为红安乡村振兴增产增收。

2022年8月,该合作社继续引进华中农业大学匡汉晖教授成立“专家工作站”,优化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建设科技兴农、品种研发、科普教育、农民培训、人才培育相结合的阵地。11月,成立湖北黄冈首家“湖北省科技特派员——红安瑞沣工作站”,组建一支由姚峰、蔡兴奎两名省级科技特派员及市、县级科技特派员10余名组成的科技者志愿服务队。

目前,“红薯科技小院”已聘请了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教授钮福祥、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蔡兴奎、教授夏军辉,累计入驻4名研究生,6名本科生。通过传帮带,培养红安“土专家”“田秀才”21人,为乡村振兴扩充了优秀的后备人才。

两个“90后”,回乡从事“苕产业”

出生于1993年的韩俊,毕业于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工业,回乡后在红安苕脱毒中心从事红苕种苗脱毒扩繁及技术推广工作。“95后”的王坤毕业于湖北理工学院,回乡后从事红苕种苗脱毒扩繁研究工作。原在浙江义乌打工的秦帆2013年回乡从事畜牧养殖,2020年加入瑞沣团队,从事红安苕的组培脱毒工作。

以姚峰牵头的合作社建立了年产200万香菇菌棒和20万棒菌种的香菇生产基地,年生产鲜香菇320万斤,带动全县9个易地搬迁点、近500户脱贫乡亲实现就业脱贫。

姚峰主动联系科研院所,以县校企联手的方式启动红安苕脱毒种苗的组培,该科技小院先后开展了脱毒种苗繁育、平栽多节栽培、双行高垄高产栽培、双薯和菜薯轮作高效栽培等优高模式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把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转化成农民田间丰收的硕果,把课堂知识变成助农增产丰收的干货。现在亩产2000斤商品性的红苕,产量增加30%以上。

革新技术20项,有效促进百姓增收

“科技小院实现了专家与农民零距离、科研与生产零距离、育人与用人零距离,打通了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湖北红安县科协党组书记、主席吴卫华说。

“针对红安苕因长期种植和无性繁殖而导致的产量降低和商品率低的问题,蔡兴奎迅速组建博士团队,引进和创新集成适合当红安的新技术、新模式,直接将科技示范田建在农民地里,让农民近距离看到示范效果。”姚峰说。

了解到将乡红食品集团生产红苕休闲食品需要的龙薯9号和紫檀红等专业品种供不应求,蔡兴奎带领团队开展专业加工品种选育和种苗组培脱毒,通过努力,终于实现了专业品种种苗批量生产,确保了加工红苕的供应。

近年来,红安红薯科技小院引进及创新红苕高产高效技术20余项,实现红苕平均增产16.8%,增效33.2%,增收21.3%。红安红薯科技小院累计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会120余场次,累计培训种植农户7200余人次,录制农业技术短视频12期,累计播放量达1.1万人次,线上直播惠及5万余人次。

吴卫华对“科技小院”充满了憧憬:以“科技小院”为引爆点,开展农村科普活动,大力促进红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科学素质提升。

原文链接:https://rmtzx.sciencenet.cn/mixmedia/a/202305/30/WS6475aad3e4b0131e6520fc9f.html

责任编辑: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