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学术交流 > 正文

童星教授做客“开道讲坛”谈中国社会建设话语体系

核心提示:6月4日上午,文法学院“开道讲坛”第十九期在人文楼附楼A301会议室举行,特邀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童星教授,为师生作题为“中国社会建设话语体系”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文法学院院长田北海主持。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玥璐)6月4日上午,文法学院“开道讲坛”第十九期在人文楼附楼A301会议室举行,特邀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童星教授,为师生作题为“中国社会建设话语体系”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文法学院院长田北海主持。

童星教授开宗明义,从结构、政策和价值三大视角梳理了西方学界的社会建设话语体系及其在解释中国社会建设中的局限性。他指出,应在考虑中国国情、中西话语内涵差异及连续性观察三大要素的基础上,提炼总结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话语体系。从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他谈到我国社会建设从无到有的转折点——1981年首次更名的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及2004年 “非典”后首次提出“社会建设”概念,是最具共识的两种提法。

中国社会建设话语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对中国历史传统资源的挖掘。童星教授贯穿古今、旁征博引地梳理出,“民生”与“治理”作为中国社会建设话语体系的“两翼”,分别在价值层面和工具层面形塑出中国社会建设的两个基本议题,前者回应“中国社会建设的目标体系是什么”,后者则回应“中国社会建设的工具体系如何实现”。我国社会建设体系从过去的“社会管理”到越来越强调“社会治理”,并不是顺应西方变化的潮流,而是秉持文化自信,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助力当代社会建设实践。

童星教授认为,社会建设的目标体系及其配套的工具手段体系均具有发展的阶段性,对应1987年中共中央提出的“三步走”国家现代化战略,中国的社会建设话语经历了以温饱目标下经济民生工具为主导、以小康社会目标下共建共治共享为主导及以共同富裕目标下现代国家治理为主导的三种组合形态。

最后,童星教授总结道,在当下中国的社会建设话语体系中,民生价值指向共同富裕,治理工具指向共同体建设。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小康”和“大同”。“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小康是奔向大同的必经之路,大同是小康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二者联系中,社会保障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一方面表现为追求“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制度安排,另一方面也蕴含了“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这既是社会建设者的初心,也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以民生和治理为核心概念的中国社会建设话语体系仍然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和普世意义。

报告最后,田北海教授概括并高度评价了本次学术报告。童星教授的演讲史料丰富,理论深邃,尤其是在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理论方面,做了很好的示范。童星教授关于中国社会建设话语体系的学术报告提醒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发掘中国智慧、探索中国方案、讲好中国故事。作为青年学者,我们更要为进一步探索中国本土的话语体系、学科体系做出我们的努力与贡献。

审核 田北海

责任编辑: 晏华华 张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