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师者】李林:做学生追逐梦想的“引路人”

核心提示:亦师亦友,亦严亦慈;激发创新,激扬梦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优秀导师李林“仰望星空”,做学生梦想的“引路人”。

亦师亦友,亦严亦慈;激发创新,激扬梦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优秀导师李林“仰望星空”,做学生梦想的“引路人”。

3

引领科研结硕果

“始终牢记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把研究成果引入最高层次。”每个进入“LiLab”的学生,李林都会询问其心仪的研究方向,由学生自主选择。李林鼓励学生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只要课题有价值有意义,他都会提供经费支持与课题指导。

“因材施教,不只在课题选择上”,研究生李昭回忆道,“李老师会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课题的规划与设计,比如有人擅长实验,课题就偏实验多一点,有人擅长数据分析,课题中分析就多一些。最终,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高效地完成研究与成长。”

李林课题组成员、研究生罗姿回忆道,初入实验室时,她向李林表明意愿,表示自己想从事生物信息分析方向工作。“李老师充分尊重我的意愿,指引我找到科研的方法和方向,并给予我充分的空间和自由度去尝试、去实践、去创新。”一路同行,硕果累累。“李老师像一个‘引路人’,带领我们向着目标前进。”罗姿深情地说到。

尊重个性,发现自我。营造自由平等的学术环境,是李林一贯的育人风格。

2

打破科研“僵局”的法宝

“做别人不敢做,做别人想不到。”这是李林的创新风格,不落窠臼。

“敢于想象,敢于操作,活跃思维,集思广益。”李林开设新课《现代生物技术实践》,将科学研究过程贯穿于课堂中;实行轮转制与导师组,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精神,培养创新性思维。

“他的科研思维非常活跃,总能在课题陷入停滞时提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研究生韩瑞提到,“在LiLab长期的科研和学习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创新才能打破现有的‘僵局’。在课题当中,我也尝试着学习李老师解决问题的方式,无形之中,这也让我的科研生活充满了创新的思维火花和探索未知的乐趣。”

活跃思维,激扬创新。激发学生创新动力,是李林打破科研“僵局”的法宝。

4

一颗高效的“定心丸”

“做学术只要你努力,就绝对不会差。”这是李林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

研究生朱万超回忆到,自己博士期间的一篇 SCI 论文,几次投稿审稿,却在修改返稿后遭遇了拒稿。“这让我的心情十分糟糕,什么事情也不想做”,朱万超说,“而李林老师却十分平静。他不断地开导、劝解我,让我把这段经历当作博士历练、成长的机遇。这些话让我沉淀心情,慢慢思考,坚定前行。”

“尽心尽力、奋力耕耘、甘于奉献。”研究生韩瑞提到,在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他担任李老师《智能农业数据分析综合实践》的课程助教。在此期间,让韩瑞最为印象深刻的,是这门课程最后的课程汇报。

1(1)

据韩瑞回忆,当晚汇报时间比预期长了很多,但李老师全程耐心地听完并积极地互动,结束时已经接近22:00。“从李林老师与本科生同学们的交流中,我能感受到他平日里对待我们的温和与儒雅”,韩瑞说,“我们离开教室时,时间已经到22:30了。在回去的路上,我才了解到老师晚饭还没吃。在李老师平稳的叙述语调中,似乎这种事也已经习惯了。”

润物无声,风化于成。尽心对待每一位学生,是李林不变的教学精神。

“姜汤一碗怯身寒”

“寒风猎猎衣正单,姜汤一碗怯身寒。”在对学生进行采访时,多位学生提到一件暖心的事。2023年春,李林实验室的学生在襄阳基地播种玉米。时逢湖北地区大降温,由于对天气的错误预判,许多学生衣服单薄,劳作时瑟瑟发抖。到了傍晚,玉米还没播种完,但是第二天就要下雨了。

正当大家手足无措时,李林从武汉赶来了襄阳。“看到大家穿着单薄,李老师立刻联系人给我们买雨衣雨裤,同时下地里跟大家一起播种”,研究生李昭说道,“虽然李老师也穿得很单薄,但是他一直在地里跟大家一起干活,直到结束,最后一个离开地里。”

5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当天的晚餐中,李老师特意为同学们都点了一份姜汤面,暖暖胃的同时也希望能够避免着凉感冒,我的内心十分感激”,韩瑞回忆到……

“2021年春节,是我人生中最特殊的一个春节。”朱万超回忆道。正值新春佳节,朱万超一个人留在武汉过年。偌大的校园,人群变得稀稀疏疏,气氛也变得冷冷清清。天气虽冷,人心却暖。大年三十,李林专程开车接学生们到他家。“到李老师家时,他和李青老师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一大桌丰盛的年夜饭。整个除夕夜充满欢声笑语,两位老师及其家人真真正正地让我们在武汉找到了在家过年的感觉。”朱万超感动地说道。

学生为本,同甘共苦。用心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李林润物无声的付出。

仰望于星空,脚踏于田地。常年来,李林引领学生心怀广阔视野,陪伴学生深耕实践领域。“有爱心、有才干、有担当。”LiLab的学生们学习着导师李林,成为一位敢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科研人……

(本文作者系校新闻中心记者 川竹 学通社记者 丹琼 审核人 吴义生)

责任编辑:蒋朝常 孟丹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