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记者 匡敏)初秋时节,素有“百湖之市”美称的鄂州,蓝天碧水相映,田野阡陌纵横,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8月18日上午,校长李召虎率队赴鄂州推进“乡村振兴荆楚行”,商洽武昌鱼研究院、黑水虻循环利用有机固废产学研基地合作建设及武昌鱼故事典籍撰写等事宜。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水产学院、外国语学院有关负责人及教师参加了有关活动。
校长李召虎一行实地考察武昌鱼(团头鲂)国家级原种场发展情况(匡敏 摄)
刚下高速,李召虎一行便直奔鄂州市武昌鱼产业强镇——杜山镇,实地考察武昌鱼(团头鲂)国家级原种场发展情况。
“感谢华农几代师生的帮助,为鄂州擦亮了武昌鱼这块金字招牌。”鄂州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徐艳国等热情地欢迎李召虎一行。
不远处,数台挖掘机正轮番作业,占地面积约2000平米的工厂化育苗车间正紧锣密鼓地施工,骄阳之下,工人正忙得热火朝天。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苗种是水产养殖的“芯片”。为保护野生鱼类资源,2004年,湖北省团头鲂(武昌鱼)原种场经国家农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水产原种场。多年来,在鄂州市政府、华中农业大学及海大集团的推动下,原种场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对武昌鱼进行保种、保质培育,向社会提供优良的武昌鱼原种亲本和苗种。未来,工厂化育苗车间投入使用后,武昌鱼产业链发展版图又将拼上重要一块。
面向未来,如何进一步擦亮唱响武昌鱼这一品牌?在随后进行的座谈会上,与会人员纷纷建言献策。
座谈会现场(匡敏 摄)
水产学院高泽霞教授表示,希望依托校、地、企合作,集中湖北省水产育种的优势力量,以武昌鱼为源头,共建全国性淡水水产种业创新基地,为水产种业、水产养殖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以团头鲂(武昌鱼)原种场为基础,推动校、地、企三方建立长远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构建武昌鱼前、中、后端一体化产业链。以武昌鱼命名70周年为契机,召开武昌鱼大会,更好地整合联动校、地企资源,推动武昌鱼走向世界。
“应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全面、系统布局武昌鱼全产业链发展,成立专班有力推进校、地、企合作项目落地,做好资金、项目、资源等要素统筹与梳理,加快构建完整的武昌鱼产业技术体系。”水产学院党委书记秦长平建议。
“不仅要做强武昌鱼产业,更要讲好武昌鱼的故事。”长期关注梁子湖渔业发展的水产学院沈建忠教授表示,愿意与鄂州市政府一道,为武昌鱼故事典集撰写贡献一份力量。
校长李召虎讲话(匡敏 摄)
“系统打造武昌鱼全产业链,不仅对推动校地合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也是践行‘大食物观’的必要举措。”李召虎表示。他希望校、地、企三方进一步发挥合作优势,统筹做好战略布局,优化体制机制,以共建武昌鱼研究院为契机,共同组织创新力量,致力于打造以武昌鱼为主的国家级农业高新区,培育创新能力一流、产业链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集群,不断提升产业引领力、技术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推进鄂州市经济提质增效。
如何发挥科研优势助力鄂州市绿色循环经济跨越式发展?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张吉斌教授带来了良方。
座谈会现场,张吉斌教授带来题为“黑水虻武汉品系无害化高值化转化有机固废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的报告。他汇报了黑水虻产业的发展背景、华中农业大学黑水虻团队研究历程、主要成果和应用研究进展情况,并表达了通过校、地企合作,共建鄂州市黑水虻循环利用有机固废产学研基地,构建基于机械化(半自动化)的黑水虻转化餐厨垃圾的商业模式,为鄂州全市餐厨垃圾绿色循环利用贡献力量的期望。
校长李召虎表示,绿色农业是当前全球一大重要课题,以黑水虻处理有机废弃物,能实现零排放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地方政府而言,也是一项具有引领性的创新探索。他希望鄂州市政府能够给与该项目政策扶持,将黑水虻产业化项目打造为地方经济绿色循环发展的典范,为鄂州市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
会上,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和希顺、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胡守强还分别就绿色超级稻鄂州育种基地建设等“乡村振兴荆楚行”活动在鄂项目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鄂州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徐艳国讲话(匡敏 摄)
徐艳国就深化校地合作作总结讲话。他表达了对华中农业大学长期以来大力支持鄂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感谢,并表示,鄂州将一如既往支持华中农业大学发展,帮助协调解决校地合作遇到的难题,高标准建设好全国性淡水水产种业创新基地、绿色超级稻鄂州育种基地和鄂州生猪养殖基地,并将黑水虻循环利用有机固废项目作为鄂州市重点高科技产业予以支持。他希望与学校一道,统筹当下发展和长远规划,积极探索有效合作的新体制和新机制,共同谱写校地合作发展新篇章。
审核:胡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