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青春 > 社会实践 > 正文

【耕读路上】文法学子探索“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脱贫密码

核心提示:8月4日至8月14日,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7名学子前往福建省福鼎市“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挖掘赤溪当地脱贫密码,从乡村脱贫记忆、文旅助力、产业振兴三方面探寻,感悟乡村品牌振兴的可发展之道。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唐幼菲 王晨雨 叶雨晴 张彬楠)8月4日至8月14日,文法学院7名学子前往福建省福鼎市“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挖掘赤溪当地脱贫密码,从乡村脱贫记忆、文旅助力、产业振兴三方面探寻,感悟乡村品牌振兴的可发展之道。

精准扶贫:从“输血”到“换血”再到“造血”的赤溪村

8月4日,团队成员们来到山清水秀、干净宽敞的赤溪村长安新街。“短短一年时间内,习近平总书记对赤溪村脱贫成果做出了两次批示,不仅体现了他对赤溪百姓的关心,也突显出脱贫攻坚的决心。”彼时担任村支书的杜家住回忆起连线时的场景,仍是感慨万千。

赤溪村党总书记深情介绍赤溪村(叶雨晴 摄)

赤溪村党总书记深情介绍赤溪村(叶雨晴 摄)

“从接受‘输血’到整村‘换血’,再到自我‘造血’,30多年来,赤溪经过了脱贫攻坚的三大阶段。”杜家住介绍到,赤溪村的第一个扶贫阶段“输血式”的就地生产扶贫,让下山溪极度贫困的 21 户、 81 位村民等到了棉被、粮票等大批物资捐助。1988到1990年期间,在当地政府人员与专家的群策群力下,九鲤溪水库、赤溪村第一条通路一一建立完毕,解决了村民们外出步行肩挑的历史之痛,赤溪村开启了“换血式”整村搬迁的扶贫道路。前几年,赤溪村进入“造血式”扶贫阶段——“旅游+产业”扶贫。依托当地生态资源,赤溪村在市委市政府大规模进行招商引资,实现了乡村旅游扶贫,取得了脱贫致富的阶段性成果。

团队成员余岑岑在听完杜书记的介绍后颇有感触,她说:“血液的每一次更新都是新生。赤溪村能成为中国扶贫第一村不是偶然的,脱贫事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的政策支持与干部村民们同心协力艰苦奋斗的成果。”

小雨淅淅,团队成员左手拎着用红色塑料带包装、灰色纸盒叠起的鸡蛋,穿着红马甲来到了一位80岁村民家中。一同跟随团队的赤溪村妇女主任钟丽眉说起,赤溪村每个月都会给村里满70岁的老人、刚满月的小孩送去庆生礼物,已经持续两年。村上的每一个人名字干部都能记住,甚至可以从容谈起他们的亲戚或是子女姓名。

村民李奶奶今年满刚满80岁,和她的邻居姐妹们正坐在宽敞的客厅中看电视。瓷砖地板、粉刷白墙体现着该地的生活形态。李奶奶敞开着门借着自然光,并未开灯,村里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偏多,街道上坐在竹椅上聊天的多半是年纪较大的老人。

团队成员询问者奶奶身体状况,送去刚刚学习的当地方言版本的生日祝福。

文旅助力:“绿水青山”变身“金山银山”

“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要探寻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8月6日,赤溪村当今村委书记吴贻国与队员们走在赤溪村杜家堡内,为队员们讲解着。

“杜家堡是建于明清年间的古城堡,城堡中民居为木结构,是典型的闽东民居风格。堡内建造了一道长约500米的石墙。经历400多年风雨沧桑,依然完整挺立,成为赤溪村的一张特色名片,也成为赤溪村摆脱贫困的历史见证……”

石砌的砖墙留下了历史风吹的痕迹,队员用手触摸冰凉不平的砖块表面,看见堡内挂着靛青色的扎染长布,地上用竹子编织的篮子晒着茶叶,跨过长出青苔的石板门槛,在古老的建筑中感受文化韵味。

吴贻国介绍到,为了脱贫,赤溪村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 以“企业+农户+基地”模式,建起名果蔬、珍稀苗木等现代农业基地,引进多家旅游公司,建设旅游项目修通了太姥山景区至赤溪村的新旅游公路,打开旅游发展的山门……

“农业特色产业+乡村旅游”模式让赤溪村开始化蛹成蝶。

在赤溪村,成员们切实看到了依照当地生态优势所建造的九鲤溪户外拓展项目、玻璃景观栈道以及竹筏漂流体验,体会乡旅发展给赤溪村带来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团队成员叶雨晴坐在赤溪村的乡村图书馆内,感悟丰富:“赤溪村根据自身的优势条件开发了陶艺、绘画、野营、围炉煮茶等新娱乐活动,甚至出现书店打卡、白茶奶茶等产品和活动进一步吸引年轻受众。它结合自身红色文旅资源、搭配健全的民宿餐饮设施,让我在小村庄内体会到了少数民族的多样文化、惬意旅游的魅力。”

产业振兴:白茶品牌持续“百姓富”

赤溪村隶属于福鼎市磻溪镇,磻溪镇地势高,其土壤、气候条件极其适宜白茶生产,磻溪镇是福鼎白茶的重要原产地之一。赤溪村在脱贫攻坚胜利后在白茶产业层面接续乡村振兴。

实践团队前往赤溪村茶业所属的磻溪参观了当地的茶园,并实地参与了茶叶的采摘,学习了茶针、牡丹等不同品类的不同采摘方式。七月炎热,但仍有少数茶农清晨便带着草帽、弯着腰开启一天的劳工。茶针的采摘对于精确度要求高,因此机器很难代替品茶人们所追求的“原生态”风味,磻溪等茶农们靠着采茶季获得的劳工费一步步脱离贫困。

团队成员赴茶园体验采茶(叶雨晴 摄)

团队成员赴茶园体验采茶(叶雨晴 摄)

来到磻溪茶业行业协会,会长王郑松为实践团介绍了磻溪的茶业现状。目前全镇现有茶园面积5万多亩,现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近500家。

“如今茶园对茶叶的生产许可、环境树木的保护抓得严、抓得紧,茶叶的每一次出售流转都有着保障。茶园增设了电子摄像头,顾客还能利用茶叶的溯源码清晰地搜索到茶产地、经手人等。”王会长谈到,长期以来,磻溪镇党委、协会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做到“两严禁、两替代”,严禁毁林种茶、严禁茶园使用化学农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

随后,实践团队走访了赤溪白茶的主理人杜赢。杜赢是当地大学生回乡创业的第一批人。他分享了自身的创业道路,从贷款开办加工小作坊到创办茶叶公司,再到打响品牌,历经了无数的艰辛。他带动了赤溪村当地100多户农户增收,利用快速销售模式取得成功,也吸引了一些年轻人返乡创业。“我只是赶上了国家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好政策,也恰好在白茶的快速发展期介入了这一行业。”杜赢谦虚地说道。

团队成员认真听杜嬴讲述其茶公司发展历程(叶雨晴 摄)

团队成员认真听杜嬴讲述其茶公司发展历程(叶雨晴 摄)

团队成员张家成谈到,“茶产业的壮大带动了赤溪经济发展、带给村民们更高的生活质量,可见产业振兴是推动乡村振兴十分重要的力量。”实践团成员实践中感受了乡村发展的脉搏,他们将调研获取的资料形成翔实的报告,总结“中国扶贫第一村”乡村振兴的密码,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借鉴。

审核人周治瑜

责任编辑:晏华华 王亚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