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会现场(学通社记者 付欣然 摄)
李培武院士对课题提出建议(学通社记者 付欣然 摄)
王红玲副主席讲话(学通社记者 张婷 摄)
南湖新闻网讯(学通社记者 韩佳茵 郭晋绵 马中旭)10月25日,“湖北地膜污染治理回收利用长效机制构建”项目启动会在我校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六楼会议室举行。
项目咨询专家组由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院士、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严昌荣研究员、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杨园园副院长、湖北大学李兆华教授、华中农业大学涂书新教授组成,组长为李培武院士。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王红玲、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陈志勇、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站长樊丹、我校副校长郭刚奇、资源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吕守华及项目、课题负责人及骨干成员30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科发院常务副院长张拥军主持。
郭刚奇代表学校致辞。他对所有与会嘉宾、学者表示了热烈欢迎,并对促成本次项目落地的所有支持力量表示衷心感谢。他以《荀子》中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为引,阐释了农业生产过程的严谨性。他介绍了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学科建设情况与师资力量,并依据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生态优先”的要求,说明此次项目要紧紧依靠学科相关重要技术支撑和治理保障,为整治“白色污染”做出积极的贡献。
陈志勇表示本次项目有“规格高、阵容强、氛围好”三个明确的特点,并围绕这三点对本次项目提出建议。一是首战告捷,他表示,地膜在保障农业增产和保证人民增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其残留不断制约农业绿色发展。本项目是湖北省地膜科学使用回收项目实施的“第一战”,要取得实际成效。二是做出示范,他认为,本次项目应在科技研发、机制创新等方面有所突破,以“联合体”的形式共同攻关难题,在机制创新方面树立标杆。三是协同推进,他呼吁设立长期目标、中期打算、短期安排,保证项目的实施和配套资金的落实,及时报告研究进展,完善约束机制,保障项目实现既定目标。
王红玲对项目实施提出三点期望。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立足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把项目实施好、完成好,推进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工作。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突出项目特色,做好重点工作,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应用和示范。三是要进一步做好组织领导工作,加强长效机制构建,严格项目管理,高水平、高质量完成项目。
李培武表示,该项目意义大、难度大、任务艰巨但使命光荣。项目实施应为湖北省的农业发展贡献新方法、新模式,成果辐射周边地区乃至全国,促进农业绿色、生态、低碳和高质量发展。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严昌荣用“不得不用、不得不防、不得不靠我们自己”三个“不得不”概括了地膜污染防治的整体形势。他表示,虽然塑料污染是全球的,但地膜污染是中国的,发达国家的方案无法切实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地膜污染仍需等待我们自己的解决方案。
项目负责人、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刘广龙首先从立项背景、任务目标、任务分解、进度安排、保障措施等方面向与会专家及领导汇报了项目及课题一的实施方案。随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范先鹏研究员、湖北智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谭昌峰将技术总监、湖北大学张金鑫副教授和湖北犇星生物新材料有限公司韩梁副总经理分别对所属四个课题的的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进行了详细汇报。
项目咨询专家组专家和相关管理部门领导听取了项目及各课题实施方案与研究计划的汇报,审阅了项目及各课题的相关材料,对相关细节进行了质询、讨论,形成了咨询审议意见。
与会专家对于项目的前期工作给予了肯定,认为项目的实施方案、总体研究内容基本可行。专家组根据课题汇报,从基地选址、数据安全、方法构建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同时也希望项目实施要突出目标导向、成果导向、应用导向和场景驱动,研究成果要结合产业发展进行实际应用,确保项目实施成效。李培武进行总结发言时表示,各课题组未来要考虑实际情况,加强沟通、交流与合作,更要结合国家需求和政策,将项目做好、做大、做精、做深,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
据了解,湖北地膜污染治理回收利用长效机制构建是“湖北省2023年地膜科学使用回收项目”重点工作之一。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南湖试验站、湖北大学、湖北智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湖北犇星生物新材料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体中标。华中农业大学为联合体牵头单位,资源与环境学院刘广龙教授担任项目负责人。主要开展包括农用地膜适用性评价,农田地膜残留污染监测评估网络构建,地膜数据库与项目核查系统开发,地膜项目生态价值核算与碳交易机制探索和地膜回收利用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五个方面的工作。
审核人 刘广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