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康乃心)10月28日下午,由我校交叉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中心、科学技术协会和青年发展研究会共同主办的科研梦工场第25期学术活动在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举行。本期活动邀请了国内外资深育种、生物统计学、分子生物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4位学者,就“智能育种”话题展开深入研讨,活动由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李林主持。
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Prasanna Boddupalli博士分享关于现代玉米育种的研究和发现。他系统介绍了全球玉米计划的核心目标和过程检验的维度指标等内容,比较了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玉米育种的差异,分享了其负责的项目在不同区域开发和推广的一系列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和营养丰富的玉米品种,应用了新的工具和技术来提高遗传收益和育种效率,为精准智能设计育种提供了国际化视角。
“全球热带区域玉米种质如何创新?”CIMMYT高级科学家张学才博士就全球热带玉米种质创新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方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张学才认为中国作为最大的玉米生产国之一,玉米育种水平的提高仍大有可为,他阐明了热带区域玉米育种的特征,澄清了热带玉米育种中可能存在的知识误区。同时,介绍了团队关于玉米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流程的设计与实施和群体改良等研究。
“全球变暖背景下玉米品种的花粉耐热性如何提高?”河南大学张学斌博士分享了团队关于花粉耐热和抗紫外胁迫的代谢组学基础的研究。在中国玉米需求增长和全球变暖下高温热害频发的双重背景下,花粉耐热性研究亟须得到重视,张学斌及其团队在研究中发现孢粉素中木质素玉米品种花粉对高温的抗性更强,为助力生物种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研数据和关键结论。
最后,关于“如何走好从科学理论到应用实践‘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员王凤格博士分享了分子技术在玉米品种鉴定、品系追踪及辅助育种中的研究与应用,王凤格区分了品种鉴定中EDV鉴定、亲子鉴定和系谱溯源鉴定等关键概念,她所带团队的研究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对种源数据库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努力与厂商合作共同推进实现软件、硬件和试剂的国产化,以实现科研操作的智能化,致力于推动分子检测技术成为玉米品种鉴定重要检测项目和业务之一。
据悉,科研梦工场坚持以“开放、包容、众筹、逐梦”的原则,聚焦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科学与技术问题。本次活动为科研梦工场举办的第25期研讨活动,生物育种在经历了经验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以及全基因组选择育种之后,正迈向智能设计育种,精准智能设计育种将推动生物种业的发展。
审核人: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