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2023年研究生精品课程评选结果揭晓

核心提示:2023年12月28日下午,我校2023年研究生精品课程评选会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学术报告厅举行。来自各学院的15位课程负责人依次进行课程建设情况汇报。经过评选,《风景园林STUDIO WORK》等10门课程被评为2023年度研究生精品课程。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陈曦 迟昕阳)2023年12月28日下午,我校2023年研究生精品课程评选会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学术报告厅举行。来自各学院的15位课程负责人依次进行课程建设情况汇报,国家教学名师郑用琏等17位老师担任本次评选会评委,各学院相关负责人以及教学秘书到场观摩。评选会由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斌主持。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章元明老师团队《数量遗传学》课程将遗传学、数理统计学和育种学有机结合,为遗传多样性、驯化和基因结构变异等提供理论基础,为数量性状基因挖掘提供方法与软件,为选择方案与设计育种方案制定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将基础理论知识与创新科研成果相结合、方法讲授与课堂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该课程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学习数量遗传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发展历史。

1-2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章元明老师介绍《数量遗传学》课程(侯国涛 摄)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章元明老师介绍《数量遗传学》课程

信息学院李国亮老师团队《生物信息学进展》课程集DNA测序技术介绍、测序数据解读、数据处理软件应用于一体,通过“理论+实践”“线上+线下”的多元教学方法,组织开展项目式教学,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当前生物信息学最新进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随堂测验、文献翻译和课程项目相结合的多元考核方式,全面评价学习成效。

2-2信息学院曾玺老师介绍《生物信息学进展》课程(侯国涛 摄)

信息学院曾玺老师介绍《生物信息学进展》课程

资源与环境学院殷辉老师团队《环境界面研究法》课程开设已有10余年,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介绍环境界面过程研究中先进方法和技术,传授仪器使用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通过讲述国家大科学装置的发展历史,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教学;将最新科研成果搬进课堂,利用国家级和校级科研仪器平台资源,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前沿分析方法技术、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农业环境治理人才。

3-2资源与环境学院殷辉老师介绍《环境界面研究法》课程(侯国涛 摄)

资源与环境学院殷辉老师介绍《环境界面研究法》课程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何进老师《合成生物学》课程教学团队结合时事热点新闻优化课程内容,引入影视作品元素提升课程趣味性,以场景促认知、以案例助实践,构建了集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于一体的课程体系,让学生了解合成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相关实践技能,学会科学思维方法,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2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何进老师介绍《合成生物学》课程(侯国涛 摄)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何进老师介绍《合成生物学》课程

园艺林学学院邵继中老师团队围绕“两项联合、四种能力、三个注重”的思路开展《风景园林STUDIO WORK》课程设计:通过校级联合、国际联合的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获取优质资源的同时开拓专业视野;通过城市图底肌理分析、城市风貌模型制作、城市复杂关系分析、以及“襄阳+”教学新模式,提升学生空间理解能力、空间操作能力、技术分析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通过课程建设和改革成就“智趣超远”的学生、成为“理趣渊微”的教师、成为“情趣相融”的团队。

园艺林学学院邵继中老师介绍《风景园林STUDIO WORK》课程

园艺林学学院邵继中老师介绍《风景园林STUDIO WORK》课程

经济管理学院柳鹏程老师《数理经济方法》教学团队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数”“经”融合为引领,师生共讲中国故事,引导学生实现数学方法和经济分析、理论模型和现实问题、专业学习和价值传导的“三个结合”。通过“精选”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品鉴”数理之美、“精讲”前沿文献“品读”创新之趣、“精研‘三农问题’品悟”学科之责,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能力,增强学生为中国经济发展、三农问题建言建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6-2经济管理学院郑宏运老师介绍《数理经济方法》课程(侯国涛 摄)

经济管理学院郑宏运老师介绍《数理经济方法》课程

工学院张国忠老师《农业工程发展史》教学团队围绕“提升意识、提升能力、提升质量、提升品德”进行课程建设,通过案例教学介绍农业工程学概念及基本理论,阐述农业工程学发展历程以及发展方向与重点,培育研究生强农兴农意识、提升科研思维能力、建立科研质量理念、拓展科研视野,激发研究生投身农业工程领域科研事业传承的热情。

7-2工学院张国忠老师介绍《农业工程发展史》课程(侯国涛 摄)

工学院张国忠老师介绍《农业工程发展史》课程

水产学院李莉老师《水生动物生理生化研究法》课程团队旨在通过全时空、个性化的教学过程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水产专业人才,团队秉承追求真理、科学探索和精益求精的授课理念,采用“线上模拟学习+线下实践操作”的项目制实验教学模式开展课程教学,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实用、全面的生理、生化及水生动物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和前沿技术,为今后从事水产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8-2水产学院李莉老师介绍《水生动物生理生化研究法》课程(侯国涛 摄)

水产学院李莉老师介绍《水生动物生理生化研究法》课程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王鲁峰老师团队《食品工程伦理》课程定位从传统专业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集中到价值塑造和使命担当,通过“通-分结合”重构课程内容、融合现代食品工程创新教材、交叉融合组建跨校团队、以辩促教调动学生积极性、“一人一题”升级考核方式,让学生树立食品工程伦理意识、掌握工程伦理规范、提高解决工程伦理问题能力,培养食品安全建设、食品工业发展和食品工程人才。

9-2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王鲁峰老师介绍《食品工程伦理》课程(侯国涛 摄)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王鲁峰老师介绍《食品工程伦理》课程

化学学院石炜老师团队的《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高等有机化学)》课程是一门全英文研究生课,课程教学将“讲授”与“翻转”相结合、讨论与互动相结合、思政与思考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基础有机化学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有机反应的本质和规律。课程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前沿阅读材料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和国际化视野,以“去中心化讨论”和“学术墙报制作”等形式开展个性化过程式考核,全方位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英语水平。

10-2化学学院石炜老师介绍《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高等有机化学)》课程(侯国涛 摄)

化学学院石炜老师介绍《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高等有机化学)》课程

公共管理学院姜庆志老师《政府绩效管理专题》课程团队设计“正本清源:政府绩效管理的元问题与元理论”“他山之石:西方政府绩效管理的实践与理论争鸣”等教学四部曲,依托“四库”(案例库、资料库、软件库、网络课程库)和“三平台”(读书会、方法沙龙、课题实践),采用“七个一”(一个案例、一个议题、一套理论、一个方法、一次汇报和一次实践)的模式开展教学,全面提升学生公共管理视野与思维能力。

11-2公共管理学院姜庆志老师介绍《政府绩效管理专题》课程(侯国涛 摄)

公共管理学院姜庆志老师介绍《政府绩效管理专题》课程

外国语学院朱茜老师《硕士生英语》教学团队以“教学科研融合、线上线下结合、课内课外配合”理念为指导,以语言产出为导向,使用学生专业领域的文献作为教学材料,采用翻转课堂、数据驱动和项目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以教师评价、同伴互评和机器评阅等多元评价方式,实现课堂“教学内容做减法、教学效果做加法”,促进教学相长、教研相长。

12-2外国语学院朱茜老师介绍《硕士生英语》课程(侯国涛 摄)

外国语学院朱茜老师介绍《硕士生英语》课程

马克思主义学院胡丰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学团队以研究生马工程教材为依据,把重大理论、时代问题、重要实践转化为教学专题,实现教学内容整体更新;通过重大主题小组讨论、学生讲解等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参与度,汲取新型教学模式的“盐分”,熬好传统思政课程的“老汤”;通过多元、开放、科学的课程考核方式,全面考察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意识、理论素养和政治素质。

13-2马克思主义学院胡丰顺老师介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侯国涛 摄)

马克思主义学院胡丰顺老师介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

文法学院张翠娥老师《性别与家庭》教学团队紧密结合时代热点,挖掘多元教学案例,建立了理论教学案例、实践教学案例、学生案例集、视频案例集四位一体的教学案例库。课程团队抓住研究生成长特点和研究生课程教学特点开展教学,提升了学生课堂参与度,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实现了学生个人成长与专业成长互促共进、教师教学与科研互促共进。

14-2文法学院张翠娥老师介绍《性别与家庭》课程(侯国涛 摄)

文法学院张翠娥老师介绍《性别与家庭》课程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胡长敏老师《眼科专科》课程团队建立眼科专科病例库,组建了教师和兽医师相结合的教学团队,通过创设案例情景、课堂文献研讨、病例引入课堂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课程教学,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实现眼科知识传授、眼科疾病诊断治疗技能提升、行业产业价值塑造的教学目标。

15-2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胡长敏老师介绍《眼科专科》课程(侯国涛 摄)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胡长敏老师介绍《眼科专科》课程(通讯员 侯国涛 摄)

汇报结束后,郑用琏作现场点评。他对15位课程负责人的汇报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研究生课程建设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郑用琏谈到,除了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条件等基本要求,“两性一度”也应作为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标准。他用“+”“-”“?”“!”四个符号概括了“两性一度”的教育目标:以革旧立新、守正创新的“+”“-”思维践行课堂的创新性,教学内容应基于教材且超越教材,教学形式要立足课堂而超越课堂;以好疑善问、敢于质疑的“?”思维实现课堂的高阶性,锻炼学生在现有基础上提出问题、探索未知的能力;以直面挑战、勇于实践的“!”思维提高课堂的挑战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深入实践的内驱力和行动力。最后,郑用琏勉励更多博士生导师投身课程建设,建设更多、更优质的精品课程,实现教学科研互促互进,全面培养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分析、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自养”能力。

经学院推荐、候选课程负责人现场汇报、评委无记名投票等环节,园艺林学学院《风景园林STUDIO WORK》、工学院《农业工程发展史》、水产学院《水生动物生理生化研究法》、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合成生物学》、化学学院《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高等有机化学)》、经济管理学院《数理经济方法》、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数量遗传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眼科专科》、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界面研究法》、公共管理学院《政府绩效管理专题》10门课程被评为2023年度研究生精品课程。

据了解,研究生院2021年至2023年连续3年开展研究生培养条件建设立项,3年累计立项建设研究生优质示范课90门、课程思政示范课130门。2022年从优质示范建设课程中遴选34门组织现场学习观摩,督导员、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任课教师等开展观摩30余场次,召开课程建设研讨13场,充分发挥优质示范建设课程对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引领和示范作用。2023年从34门优质示范建设课程中择优推荐15门参加年度研究生精品课程评选。

审核人 祁婧

责任编辑:蒋朝常 刘奕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