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弘扬教育家科学家精神】田北海:择一事终一生,做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科学工作者

核心提示:我以为,“狮山大先生”们择一事终一生的治学精神、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乐于奉献的协同精神是最闪光的地方,我们必须努力向他们看齐、向他们学习。

编者按:日前,学校召开了“弘扬教育家科学家精神 为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而奋斗”座谈会,在融乐愉悦的氛围中,6位院士与青年才俊分享成长故事和心路历程。6位“狮山大先生”躬耕教坛、甘为人梯、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精神令人感动、让人深思,他们为学为事为人的事迹为教职员工树立了榜样,增强了作为华农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和豪气,激发起了全校师生爱校荣校和兴校的磅礴力量。即日起,南湖新闻网将邀请部分青年教师代表说感想、聊体会、话成长,进一步传承和弘扬“狮山大先生”的崇高风范和精神风貌,将教育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宏大叙事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

微信图片_20240115220100

田北海教授


田北海:择一事终一生,做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科学工作者

有幸聆听六位院士分享成长故事和心路历程,深受触动、倍受鼓舞。工作之余,我总会翻开当天参会的笔记,认认真真学习六位“狮山大先生”的育人情怀、科研精神和价值追求,认认真真研读高书记、李校长在会上的讲话精神,汲取前行的养分。我以为,“狮山大先生”们择一事终一生的治学精神、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乐于奉献的协同精神是最闪光的地方,我们要努力向他们看齐、向他们学习。

择一事终一生,矢志不渝潜心治学

金梅林院士自1980年北京大学兽医生物学专业毕业来到我校工作,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干到“十四五”计划,聚焦人兽共患病防控关键技术,一干就是43年。张献龙院士30年如一日“种棉花”,从一张仅1.5平方米的试验台开始,即便连续4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失败,他也从未放弃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一直瞄准国际前沿,不急不躁、潜心科研。傅廷栋院士说,“油菜花是世界上最美的花,而自己永远只做十字花科的‘傅科长’。”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在油菜的科研王国里一干就是60年。正如陈焕春院士所说:“当今科研要聚焦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跟风、不动摇。”

大先生能成就大学问、大事业,大在其能坚守,大在其择一事终一生的潜心治学精神。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要弘扬院士们“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治学精神,以“数十年磨一剑”的超然毅力,皓首穷经钻研关乎人类福祉的社会治理关键问题,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勇攀高峰。

积跬步以至千里,致广大而尽精微

张启发院士用卧薪尝胆形容张献龙院士的成长历程。他说:“历史如一面镜子,照见了两位院士的成长历程,也看到了他们的奋斗精神。”邓秀新院士也谈到,“人生要有目标,路要靠自己走”“要有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自己的奋斗和努力永远是走向成功的关键”“大事都是从小事做起的”。张献龙院士说:“要做一个有计划的人,有组织的科研,实质是做有计划的科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院士们启迪我们,干事创业,既要胸怀大志,又要脚踏实地、积微成著。如金梅林院士所说,我们要“扎根一线,把论文写到大地上”,“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勇闯“无人区”,用一个一个创新突破,积小胜为大胜、化蓝图为现实。

一个人走可能走得快,一群人可能走得更远

大先生之大,不仅在于其个人所拥有的卓越创新能力,还在于其有着善于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优秀创新团队。正如邓秀新院士所说,团队是科研组织的一种形式,也是现代科研活动的必然组织形式;协同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院士们接连创造科技奇迹的关键密码。从猪链球菌病和副猪嗜血杆菌病病原菌致病与免疫分子基础阐释和高效疫苗研发,到冒着生命危险两次越过华南海鲜市场“红线区”进行动物疫情感染风险排查,再到中国首个猪流感疫苗研制,金梅林院士每一次勇创科技“无人区”,都伴随着团队协同奋战的身影;从一个人、一张桌子、一个学生开始,到团队10名成员中有8人入选国家级人才,并获“神农奖”优秀创新团队奖,张献龙院士个人成长的历程也是聚沙成塔的过程。正如张献龙院士所说:“一个好团队要让每个人都充分发展。”

我们要弘扬科学家的协同精神,以开放的心态,乐于交流、善于交流,在与同事同学同行的广泛交流中激发思想共鸣、汇聚创新合力;以包容的姿态,敢于合作、甘为人梯,在助力团队成员成长的同时促进共同发展;以和谐共生的理念,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将个人成长有机融入团队发展之中,在助推团队发展的进程中成就自我价值。

(本文作者系文法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蒋朝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