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周熙)3月24日上午,先正达集团玉米等作物种质创新及分子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玉米种业技术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遗传发育所谢旗研究员做客硕彦讲坛,带来题为“科研兴趣与科研环境”的专题报告。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杨少波和师生们共同聆听报告。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熊立仲主持报告会。
谢旗老师作报告(学通社记者 张槟蛘 摄)
活动现场(学通社记者 张槟蛘 摄)
谢旗围绕自身成长和科研工作中经历的5次重要选择,与师生们分享了关于保持科研兴趣和适应环境做好科研选择的经验与思考。
谢旗指出,科研兴趣和人的成长经历紧密相关,但是要保持长久的科研兴趣则需要不断地学习、实践、思考和感悟。“我从小对植物、农作物充满了兴趣,向往长大后能够到大森林里探秘,这也是高考后我选择中山大学植物学专业学习的原因。”他表示,童年经历让他对植物研究充满兴趣,随着在大学期间专业学习的不断深入,他的兴趣愈发浓厚,直到现在,他依然保持着这份对植物研究的兴趣与热爱。“我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以后都要抽一些时间观察自己种的植物,从中依然能发现很多有趣的生物学现象和科学问题。”谢旗向师生们分享道。
“我先后经历了5次重要的科研选择,但是每一段经历都离不开导师对我的引导、支持和帮助。”谢旗谈到,硕士导师简浩然先生鼓励并资助他1万元资金去寻找条件更好的单位开展研究工作;客座导师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刘新垣院士指导他进行了系统的分子生物学科研训练,为后续开展系列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博士生导师西班牙马德里大学Antonio Jimenez教授对科研的严谨态度让他至今难忘……“我曾在简老师92岁的时候去看望他,老先生依然在阅读关于艾滋病的最新研究成果,思考如何能够控制艾滋病传播,时刻关心着社会的需要。”导师心怀社会和人民的崇高精神让谢旗深受教育。
针对当前所开展的高粱抗逆性研究,谢旗强调,自身的科研兴趣必须要与国家需要相结合。通过调研中国农业模式的发展进程,谢旗发现国民对谷物的需求量在不断下降,肉奶的需求量则不断上升。“我国每年有50%的粮食用于饲料喂养,但农作物秸秆却未被合理利用,焚烧秸秆还造成了环境污染。同时,我国有超过5亿亩的盐碱地也是不能忽视的自然限制因素。高粱的抗盐碱性使其可以在盐碱地进行种植,更重要的是甜高粱可以像秸秆一样通过青贮技术用于饲料喂养。”由此,谢旗围绕高粱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在高粱耐盐碱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他谈到,研究过程中他和团队曾遇到麻雀等鸟类取食高粱的问题,通过实地观察和田间实验,他们发现高粱内含的丹宁和散发的气味会对鸟类的味觉和嗅觉产生影响,经过调控可避免被鸟类取食,由此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这个例子,谢旗向在座的师生们强调:“开展农业和生物学研究,必须要在田间发现科研问题,只待在实验室里是远远不行的。”
听众提问(学通社记者 张槟蛘 摄)
谢旗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郭婷婷、曹扬荣、康春颖、曹小娟等教师围绕科研方向、师生关系以及个人成长等内容进行了提问。谢旗勉励大家,不同的科研环境会影响每个人的科研选择,每个人的科研历程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低谷时不要纠结徘徊其中,要努力做到“不忘初心,坚守梦想”,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勤恳做事是解决困难的最好途径。
审核人:朱正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