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媒体华农 > 正文

【人民日报】联合国粮农组织:中瑞科学家联合提升海鲜产业可持续性发展

核心提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专题报道了一项创新技术,这一技术,由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吴海舟教授与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科学家联合研发,能够将鱼类副产物保留在人类食物链中,转变为高品质食品蛋白成分。

2f2bee082ffbacc92f7d04ed240877d0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渔业总产量约1.7亿吨,然而仅有约30-40%的渔产品最终进入人类食物链。以全球产量第四的鲱鱼为例,每年捕捞总量达216万吨。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其副产物,如鱼排、鱼头、鱼尾、内脏等超过130万吨。这些副产物主要被用作动物饲料,然而还有很大一部分会被直接丢弃,导致大量浪费问题与潜在的环境隐患。近年来,国际食品学者和鱼类加工企业开始重视鱼类副产物丰富的营养价值,但由于自动分类难、易氧化腐败、缺乏规模化副产物加工装备等问题,鱼类副产物的工业利用进展相对缓慢。

最新消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专题报道了一项创新技术,这一技术,由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吴海舟教授与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科学家联合研发,能够将鱼类副产物保留在人类食物链中,转变为高品质食品蛋白成分。

对于鱼类副产物工业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吴海舟教授及其团队进行了技术攻关。吴海舟现任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兼任动科动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肉制品加工技术创新中心主任、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肉制品加工及质量控制,重点从控制氧化腐败损失及副产物高值化利用等方面开展系统性研究工作。此前,他的研究成果受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官方推荐、入选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 (IVA) 发布的 “影响未来100科技榜单”、获国际食品科技联盟“青年科学家奖”,欧洲脂质科技联盟“脂质青年科学家奖”,美国油脂化学协会“青年研究员”旅行奖等荣誉。而此项针对鱼类副产物的新技术更是吴海舟教授在肉制品加工及质量控制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

2

吴海舟教授及其团队利用科研专长,深入研究了鲱鱼、鳕鱼和三文鱼加工过程及副产物原料,包括不同类别副产物的营养成分、氧化腐败速度等特征。使用迷迭香、越橘等天然植物进行浸渍处理,成功将鲱鱼氧化腐败时间从1天延长至12天。为实现对不同类别鱼副产物的高效利用,研究团队专攻机械式骨肉分离和酸碱提取法,制造了高品质鱼糜和蛋白质。基于这些研究成果,团队研发了鱼类副产物分类、稳定及高值化利用的成套技术,并与瑞典最大的鲱鱼加工企业-瑞典远洋渔业公司合作,共同打造了适合鱼类副产物加工及利用的生产线。目前,这一成套技术已在瑞典远洋渔业公司正式量产。

这一技术成功实施显著提高了鱼类副产品的利用率,具有可扩展性和资源智能性。这一进展将为海洋渔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有望助力海洋渔业向更为可持续和环保的生产模式迈进。

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责任编辑:刘奕凡